James Jean 作品
Beats by Dr Dre x James Jean Solo2 Wireless 耳机
James Jean 作品
James Jean 作品
James Jean 作品
James Jean 作品
James Jean 设计的“三不猴”图案,但它们只会以很抽象的方式出现在耳机图案中
James Jean 的画作出现在 Prada 的产品、店铺和一系列推广活动中
James Jean 的画作出现在 Prada 的产品、店铺和一系列推广活动中
James Jean 的画作出现在 Prada 的产品、店铺和一系列推广活动中
和潮流品牌 the Hundreds 联名推出的滑板
和潮流品牌 the Hundreds 联名推出的滑板
2015 年 James Jean 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展览(部分作品)
2015 年 James Jean 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展览(部分作品)
2015 年 James Jean 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展览(部分作品)
Beats by Dr Dre 大概是最喜欢跨界合作的耳机品牌了。长长的合作名单里包括明星 Lady Gaga,时尚品牌 Fendi、Alexander Wang,潮牌 MCM、Undefeated,还有诸如 Snarkitecture 这样的设计工作室。最近,他们又和视觉艺术家 James Jean 合作推出了联名耳机,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猴年特别版。
这款耳机以银白色为主色调,表面有银灰白相间的火焰图纹,耳罩上有一圈金边。使用白色意指一年以明朗、利落的方式开始,火焰则象征把一些过往烧掉,带来新的东西。因为是猴年特别版,耳机上其实还藏着猴子的形象,它被抽象化,隐藏在火焰纹路中。2016 年是猴年(丙申年),在五行中属火,这就是这个设计中主要元素的来源。
James Jean 的作品常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华丽而繁复,充满各种精致的细节,有时你会看到其中出现纯洁、平静的角色,但更常见的画面往往动态有力,带着奇幻史诗感,流露出阴郁诡谲的气息。
但 James Jean 本人远没有自己的作品那样张扬。接受我们采访的这天,身材不高的他从头到脚穿着一身低调的暗色系服装,脸上永远挂着淡淡的笑容,说话小声但清晰,慢条斯理的。
James Jean 是美籍华人,生于台湾,在美国长大。上一次来中国还是在 10 多年前,跟一个政府组织的交流项目来到这里,那时他 21 岁,还是个学生。2001 年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他为 DC 漫画创作封面,渐渐成为一名成功的插画家,获得过 7 次艾斯纳奖(被誉为漫画产业的奥斯卡奖)。2008 年,他从插画领域淡出,工作重心转入油画创作。
Jean 有很多大牌客户和合作伙伴,包括《时代》、《滚石》、《纽约时报》、ESPN 这样的媒体,也和 Prada、Lane Crawford 等进行过跨界合作。尽管通常只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但他也对一个公司如何把艺术用在他们的产品中很感兴趣。
去年夏天 Beats 给 James Jean 发去邮件,想让他为中国新年设计一个猴年特别款。James Jean 想到了“三不猴”的故事。“三不猴”是三只分别用手捂着眼睛、捂着耳朵、蒙着嘴巴的猴子,告诫人们“不见、不闻、不言”,要谨慎善为。《论语》中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说法。这三只猴子的形象其实已经变成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很常见;如果要举我们熟悉的例子,emoji 表情中就有。也因为这样,Jean 没有特意去翻书就得到了这个灵感。
他认为人们用一个耳机听歌,它们从口中唱出来,听者还会对这些作品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这就联系到倾听、观看和诉说。但他希望这个结合三不猴的设计更能反映当下的生活,便重新诠释了传统故事,让它们能听见、看见、说出。耳机的火焰图案里隐藏着猴子眼睛、耳朵等部分。
通常在一次合作中,James Jean 负责创作图案,然后那些公司会把它们应用于他们需要推广的产品上。2007 – 2008 年与 Prada 的合作也与此类似。他为 Prada 的商店作壁画,为他们设计秀场场景,创作动画短片《颤栗之花》(“Trembled Blossom”)。他笔下的精灵、仙女、奇幻景象还出现在 Prada 的服装,手袋,鞋子和包装上。
在合作时,Prada 给了 James Jean 一个跟产品系列有关关键词列表,上面写着诸如“浪漫的”、“历史的”、“科幻”这样的词语,他就基于这些词开始作画。在那之后,就和品牌一起考虑整个故事。在创作动画片时,Jean 也参与了故事板的创作。
James Jean 说,作为一个平面艺术家和品牌合作,其实他的工作很“简单”,双方有各自的自由。品牌开发自己的产品,并将一些要求告诉他,让他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有时候这些要求比较明确,比如他和时尚设计师 Philip Lim 合作时,是后者希望他在洛杉矶的旗舰店画一系列名人肖像,和苹果合作时,苹果只是让他把 iPad 和它的笔当成工具进行各种探索;也有时候,品牌想让产品有故事性,像 Prada 和 Beats 那样。
不作画的时候,James Jean 会演奏音乐,他也可能在拍照或编辑照片,或者阅读,看看关于自然科学和科技的东西,了解网上那些“奇怪的事情”。他自称为一个看新闻上瘾的信息消费者,总是对这个世界保持兴趣,让自己信息灵通。他不玩电子游戏,不去度假,没有周末,但从来不会感到紧张或压力过重。“因为对于所做的一切事我都很有热情和兴趣。”James Jean说。“其实我做的任何事都像创作,尽管不是在作一幅画。”
Q:Qdaily
J:James Jean
Q:你的作品通常很复杂,有时候还会出现奇幻的角色和景物。每次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变成史诗般、超现实的艺术作品时,你经历了怎样一个思考过程?
J:艺术最伟大之处就是它总能让你感到意外,无论于何时、在何处出现,它都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我并不总是有意识地去想具体的事情,只是创作一些图像,把种种想法联系在一起。但在那之后,当我回过头来再看,才发现也许曾受到某件事的启发。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魔力吧。好像我什么也没做,是艺术内在的精神在驱使着我创作出一件作品。我通常都只是在那坐着,在纸上画各种想法,当想法不太合适,我就不断地试,试图解决问题。到最后回顾这个旅程时忽然意识到,“哦,我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原来这些作品来源于这里。”
Q:每次开始一个新项目,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你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J:我先画草稿,在草稿本上画自己最初的想法。一直试,画了又擦去,一遍遍重来,最后才有了感觉对的成品。感觉自己走在一个正确的路上。创作一幅画,总是个很长的过程,期间你需要摧毁一些东西。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工作推回原处,重新开始,打破那种朦胧含糊、不明确的状态,并再次推进它。
Q: 创作时“感到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这是什么样一种感觉?
J: 当看自己的作品时能从中感到平衡。我总是试图让自己的创作处于某种平衡,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情感上的。当你把不同图案放在一起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所有不同的元素,有的柔软,有的很刚硬,你的工作就是平衡不同事物所造成的的紧张感,你希望它们能够很好地共存。就像微妙的试探。那个作品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些部分你想往回走一些,有些你又想向前推进。就是这种在紧张中寻找平衡的感觉。
Q:你还说过,“当事物是苦乐参半时才更有意思。当遇到纯粹的美时,我总感觉被冒犯了。”为什么这样说?
J: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当看到一些东西过于美好,我们就觉得它很无趣。有时候我们就用“cheesy”来形容这个东西,不知道中文该怎样翻译这个词,就像是……吃太多蛋糕了。但我们得平衡各种味道,喜欢甜,但也能欣赏苦。
(Q:是不是我们从你每幅作品中都能读出这种苦乐参半的感觉?还是说,你把它创作出来了,就任由我们自己去感知?)
J:嗯,在我很多作品中,里面都有黑暗的元素,也有点荒诞和诡异,以此反击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这会让我觉得更有意思一些。我也有自己黑暗的一面,这隐隐约约从作品中透露出来。
Q:2015 年,你在东京办了个人展览。作品里有不少东方元素和神话色彩。能跟我们讲一讲你的创作理念吗?
J:那些作品都出自我的速写本。我当时在速写本上画下了自己一些想法,最后创作出一系列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就像文化中的变异者。我在生活中听到了什么新闻,看到了当时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从中汲取灵感,融入画中。确实他们很多都近似于半人半神的角色。如你说的,看起来有神话色彩,就像是当代社会中的神话式生物。但我也希望他们能给人一种历史沉淀感和恒久不灭的感觉。我喜欢画这些角色,他们就像一直栖居在我潜意识里一样。
Q:当你说他们像是“文化的变异”时,你指的是不是它们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
J:它们来自我们现实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生态灾害、恐怖主义、极端爱国主义,等诸如此类,都融合在一起。而在创作时,则需要注意图画的纹理,让丰富的纹理层叠环绕……这些结合在一起,塑造出某个如同我们想象中存在的生物。
Q:你提到诸如恐怖主义这样的话题。我想知道,在生活中,你会花时间思考哪些事情?
J:我经常看新闻,而且长期听播客。一直是个信息消费者,每天要看太多信息了,有时候甚至对这些新闻上瘾。科技、未来、互联网,人们如何在网上互动,我对这些都很感兴趣。它们造就了我的作品。所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对我创造那些疯狂的角色和生物起到帮助。
Q:在时尚和设计行业,人们很喜欢在 Instagram上推广自己的产品和作品。你怎么看 Instagram,把它当成一个个人空间,一个用来沟通的地方,还是别的什么?
J:它是打造个人品牌形象的有力方式。现阶段,很多人几乎全然相信他们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东西,但也有人也开始意识到,那些东西并非十全十美——比如说照片上看到的是一对情侣到世界各地旅游,他们过着美妙的生活,而照片背后,他们其实分手了。那些看起来永远完美的模特,其实他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拍出这样的照片,要精心化妆、精心挑选漂亮的衣服。
在 Instagram 流行起来之前,我们看杂志,也知道杂志是“人造”的。但 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网络的出现却模糊了界限,人们觉得自己和品牌更接近了,能够即时更新他们所关注的信息。你大可以在上面制造一种强烈的幻觉。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对于创造幻觉倒是挺有兴趣的。
编辑: 冯轩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