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波与刘雨佳新展亮相 唐人空间里的双重迷幻
0条评论
2016-03-15 00:03:50 来源:99艺术网
艺术家陈文波
2016年3月12日,唐人艺术中心呈现了艺术家陈文波的最新个展“日夜场”以及青年艺术家刘雨佳的影像作品《眩晕》,作为唐人艺术中心的开年首展,两位艺术家虽然在创作媒介、表现形式以及画面主题的表述上皆不相同,但他们都以独特的个人视角讲述了自身所处的当下,在有限的空间中产生着交融与碰撞。
陈文波全新个展“日夜场”是其继2009年以来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展览呈现了陈文波新近创作的十余幅绘画作品,在艺术家自主设计打造的空间内,营造出一派充满迷幻气息的奇异空间。
作品《红幕》(左) 作品《入口》(右)
展览现场(陈文波将展览现场组成一个小的空间 )
据了解,此次展览确定于2015年初,随后陈文波开始思考自己展览的呈现方式,并借助于唐人的空间为自己要展示的作品进行了空间再布置,才有了今天我们在现场所看到的这种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在展览布置上,陈文波每一件作品的摆放都有他的意义所在,他强调空间与空间、作品与空间以及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关系。
陈文波的“日夜场”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再现,只不过,这种被粉饰之后的再现充满着因色彩迷离而变得诡异,甚至是距离感。陈文波强调,自己创作这些作品不带有任何个人的情绪,同时,在创作上也消除了传统的绘画性,他的作品介于绘画与摄影中间。因此,侯瀚如将其作品归结为“超级现实主义”。
展览现场(空间的布置更便于观众来观察作品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展览现场
一如这种“超级现实主义”的风格一般,陈文波用细致入微的视角观察着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细节,从解构性的角度出发,将生活场景中的元素分解成逐个的“点”,这些点可以是红幕,象征资本主义的“旋转门”,可以是座椅,可以是沙发,亦或是聚集在一起的空酒杯,它们之间那种若有若无的微妙关系使得这些小细节构成了陈文波的“日夜场”。只不过,简单的生活场景被浓郁的色彩所遮挡,而后形成的缤纷靓丽的视觉效果又阻隔着这些生活用品之于观者间的那份习以为常的熟知感。
陈文波说:“我的创作都是有步骤的:首先,我会思考我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其次,我会去选取素材(拍照,网络下载等形式)并归类;再次,创作之前我会进行色谱筛选及电脑分色,最后,开始创作,将分好的色在作品中进行大面积的穿插”。他的绘画像是一个工程,每一步都做到了精确算计,他在尽可能地取消绘画的偶然性和书写性,把传统绘画中经典的东西通过手工来进行抽离掉。栗宪庭将他这种反绘画概念称之为“绘画波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充满机械性的创作却并非如字面般的让陈文波的绘画变得简单和快速,反而是朝着另一个极端走去。陈文波如是说,“作品都很费时间,大幅的作品单绘画的时间都要花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因为我要求我的作品都要有一种工业的质感,不像标准的表现主义油画,而是像工业制品照片的感觉,所以花的时间会比一般油画的时间要长一些。”
刘雨佳个展眩晕
与此同时,唐人艺术中心二楼推出了80后川籍艺术家刘雨佳展览“眩晕”,此次展览是刘雨佳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呈现了其单频黑白有声录像《第三人》与三频彩色有声录像《终结的进程》。
展览现场展出作品《终结的进程》
本次展览的作品《终结的进程》来源于夏加尔作品细节中的一个陀螺,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陀螺转动的5秒钟,通过放大后来仔细观察他们的细节变化。而在《第三人》中,艺术家搭建了一个平台,将蜥蜴和会动的玩具飞机置于其中,任由他们自行交集。
在刘雨佳的影像作品中,存在着对内容、时间与空间上的严格设置,但同时取消了任何预定的发展线索,情节的推进充斥着偶然性与不可预知。她通过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场景的搭建、拍摄客体的选择、以及客体在进展中不可控关系的展现来使日常的事物与情节陌生化,从而引发了感观上的离奇与错乱。
据悉,展览将展至2016年4月30日。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