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亚洲媒体艺术造访德国,重思科技塑造的“新感官体验”
0条评论
2016-04-14 11:37:4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现代科技塑造的媒介艺术曾一度站在感官审美的反面,以反美学的姿态抗衡着传统艺术带来的秩序感。近几年来媒介艺术试图重新夺回感官审美的领域,利用科技延展人的生物性,激发身体重新感悟世界体察自身的能力。日本策展人长谷川佑子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策划了“全球:新感官”的群展,尝试展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艺术家作为一股新崛起的艺术力量,正在试图打破科技垄断下的单向度的生存空间,将现代科技转换成解放生命力的催化物。
解除单向度工具现代性对身体的绑架,“全球:新感官”强调了科技对人本身新的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在全球化、电子化的背景下发生和展开的。所以这次群展期望展现的是双重意义上的逃亡:一方面是逃离工具现代性对人性的规训和压抑,另一方面也是逃离西方中心主义的技术垄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享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那么,双重逃亡的主题在群展中是如何表达的?它成功了吗?
日本演员、舞者森山未来(Mirai Moriyama)展现了一段融合多种非人类肢体语言的独舞——用“杂交”的身体语言呈现昆虫、宠物、机器人的生命形态,表达“物化”与“反物化”的矛盾和抗争。在独舞中他将自己的身体设定为一个透明的电子操作系统,丰富的肢体语言不断和操作系统抗争,在一系列颠覆的表达后,充满原始欲望的身体从象征技术系统的透明薄膜中挣脱出来。薄膜的撕裂不仅是身体的一次成功逃逸,也寓意着有着东方的艺术表达冲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叙事,最终达到充盈、自主的状态。在这种抗争中,操作系统是一种结构性的技术语言,并非仅仅作为限制主体表达的形式。相反的,它作为矛盾的另一面,给予了主体冲破现代性束缚的力量。这里的身体和技术,在全球化、电子化的语境里,以相互抗争的模式,相互支撑着对方。
有趣的是,这次参展的很多艺术家都拥有舞台表演的背景。多元化的电子科技打造的舞台,进一步刺激了感官欲望的释放。目前居住于柏林的艺术家尼尔·库尔廷(Nile Koetting)融合跨媒体的经验,用声音作为一个刺入性的表达,结合影像的戏剧性,以互文的方式塑造新感官体验。展览中呈现了一段二十分钟的影像,叙述六个女人通过运动、化妆、纹身等仪式性的活动探索自己的身体。库尔廷的这一创作理念受到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马里奥·佩尼欧拉(Mario Perniola)的影响。他在其著作《无机世界的性吸引》(The Sex appeal of the Inorganic)中提出了“身体如衣”的观点,消弭了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界限。这启发了艺术家重新思索物质世界、艺术和人的互动关系。“像感受‘物’一样,感受人类。” 这种新的“物化”视角强调了主客观世界的融通、人类主体欲望的熄灭。在这种哲学观点的笼罩下重新解读库尔廷打造的舞台空间,会发现经过处理的声音仿佛一个“上帝”般的宗教角色的介入,人和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但观者不禁会思索的是,这个如上帝般存在的声音也是科技合成的产物,人类对身体的感受、探寻,并不会真的如“物”一般平静,焦虑和好奇终会趋势身体挣脱窥视的上帝之眼, 现代科技和人类的欲望终究会发生再一次的对撞。
在这次的群展中,另一位日本艺术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作品“原力”(Force)同样强调了万物平等和物我界限的消融,这种全新角度的“物化”指向的是一种更纯粹、更生态的感官体验,没有人类的绝对控制,科技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转换”而不是主导。名和晃平是一名雕塑艺术家,他熟稔与整合、重塑物体的形态。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模糊了物体“固态”和“液态”的形态特征,万物在流动的形态中趋向平等。新感官世界里,人既是感受的主体,也是被感受的客体。
群展另一层意义的逃亡是指向后殖民背景下亚洲艺术势力的崛起。中国艺术家关小的“认知的形状”(Cognitive Shape)将视觉图像抽离出原生语境,放置于全球化、电子化的认知背景。展览中艺术家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新的叙述者,她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排组合视觉材料,重述观看的过程。艺术家个人力量的参与使整个群展中被忽视的主体意识重新获得审视,艺术和艺术家在全球化、电子化的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新的艺术版图中,亚洲艺术家并不是努力夺回主导权,而是尝试在信息共享的价值观下扮演叙述者和编排者的角色。
作品《时光之旅》(2009年)中,艺术家塔拉·凯尔顿(Tara Kelton)用一架摄像机和两台笔记本电脑,在从印度班加罗尔(Bangalore)到卡纳塔克邦(Bangarapet)的火车上探索时间之旅
现代性话语衍生到当代艺术的语境,倾向于将身体作为一个充满焦虑的、荒诞的、破碎的表征,而“全球:新感官”的群展借助亚洲崛起的新艺术家,点燃了身体挣脱工具性的原始力量,提供了一个审视身体和媒介艺术的新视角。群展本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的表述:新感官世界下人类主体该如何自处?身体一方面具有冲破单向度现代性的原始激情,另一方面在科技重塑下身体也面临着主体塌陷的命运,纯粹的感官世界是集体“物化”的世界,人和物一样平等地感知对方,所有的二元对立都被消解,成功逃亡科技带来的现代性,是否也寓意着人类主体的彻底沦陷?群展并未给出更多的表述。
全球:新感官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3月5日-9月4日
林科,《数据泡沫板》,2013年
解除单向度工具现代性对身体的绑架,“全球:新感官”强调了科技对人本身新的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在全球化、电子化的背景下发生和展开的。所以这次群展期望展现的是双重意义上的逃亡:一方面是逃离工具现代性对人性的规训和压抑,另一方面也是逃离西方中心主义的技术垄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享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那么,双重逃亡的主题在群展中是如何表达的?它成功了吗?
森山未来,《上传一种新思维到身体》(Upload a new mind to the body)(2016年),现场表演
日本演员、舞者森山未来(Mirai Moriyama)展现了一段融合多种非人类肢体语言的独舞——用“杂交”的身体语言呈现昆虫、宠物、机器人的生命形态,表达“物化”与“反物化”的矛盾和抗争。在独舞中他将自己的身体设定为一个透明的电子操作系统,丰富的肢体语言不断和操作系统抗争,在一系列颠覆的表达后,充满原始欲望的身体从象征技术系统的透明薄膜中挣脱出来。薄膜的撕裂不仅是身体的一次成功逃逸,也寓意着有着东方的艺术表达冲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叙事,最终达到充盈、自主的状态。在这种抗争中,操作系统是一种结构性的技术语言,并非仅仅作为限制主体表达的形式。相反的,它作为矛盾的另一面,给予了主体冲破现代性束缚的力量。这里的身体和技术,在全球化、电子化的语境里,以相互抗争的模式,相互支撑着对方。
有趣的是,这次参展的很多艺术家都拥有舞台表演的背景。多元化的电子科技打造的舞台,进一步刺激了感官欲望的释放。目前居住于柏林的艺术家尼尔·库尔廷(Nile Koetting)融合跨媒体的经验,用声音作为一个刺入性的表达,结合影像的戏剧性,以互文的方式塑造新感官体验。展览中呈现了一段二十分钟的影像,叙述六个女人通过运动、化妆、纹身等仪式性的活动探索自己的身体。库尔廷的这一创作理念受到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马里奥·佩尼欧拉(Mario Perniola)的影响。他在其著作《无机世界的性吸引》(The Sex appeal of the Inorganic)中提出了“身体如衣”的观点,消弭了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界限。这启发了艺术家重新思索物质世界、艺术和人的互动关系。“像感受‘物’一样,感受人类。” 这种新的“物化”视角强调了主客观世界的融通、人类主体欲望的熄灭。在这种哲学观点的笼罩下重新解读库尔廷打造的舞台空间,会发现经过处理的声音仿佛一个“上帝”般的宗教角色的介入,人和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但观者不禁会思索的是,这个如上帝般存在的声音也是科技合成的产物,人类对身体的感受、探寻,并不会真的如“物”一般平静,焦虑和好奇终会趋势身体挣脱窥视的上帝之眼, 现代科技和人类的欲望终究会发生再一次的对撞。
名和晃平,《原力》,2015年
在这次的群展中,另一位日本艺术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作品“原力”(Force)同样强调了万物平等和物我界限的消融,这种全新角度的“物化”指向的是一种更纯粹、更生态的感官体验,没有人类的绝对控制,科技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转换”而不是主导。名和晃平是一名雕塑艺术家,他熟稔与整合、重塑物体的形态。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模糊了物体“固态”和“液态”的形态特征,万物在流动的形态中趋向平等。新感官世界里,人既是感受的主体,也是被感受的客体。
群展另一层意义的逃亡是指向后殖民背景下亚洲艺术势力的崛起。中国艺术家关小的“认知的形状”(Cognitive Shape)将视觉图像抽离出原生语境,放置于全球化、电子化的认知背景。展览中艺术家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新的叙述者,她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排组合视觉材料,重述观看的过程。艺术家个人力量的参与使整个群展中被忽视的主体意识重新获得审视,艺术和艺术家在全球化、电子化的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新的艺术版图中,亚洲艺术家并不是努力夺回主导权,而是尝试在信息共享的价值观下扮演叙述者和编排者的角色。
作品《时光之旅》(2009年)中,艺术家塔拉·凯尔顿(Tara Kelton)用一架摄像机和两台笔记本电脑,在从印度班加罗尔(Bangalore)到卡纳塔克邦(Bangarapet)的火车上探索时间之旅
现代性话语衍生到当代艺术的语境,倾向于将身体作为一个充满焦虑的、荒诞的、破碎的表征,而“全球:新感官”的群展借助亚洲崛起的新艺术家,点燃了身体挣脱工具性的原始力量,提供了一个审视身体和媒介艺术的新视角。群展本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的表述:新感官世界下人类主体该如何自处?身体一方面具有冲破单向度现代性的原始激情,另一方面在科技重塑下身体也面临着主体塌陷的命运,纯粹的感官世界是集体“物化”的世界,人和物一样平等地感知对方,所有的二元对立都被消解,成功逃亡科技带来的现代性,是否也寓意着人类主体的彻底沦陷?群展并未给出更多的表述。
全球:新感官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3月5日-9月4日
编辑:徐啸岚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