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初期始,无论是林风眠推行西化运动,还是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其实都是试图为新的时代找到更多妥帖的艺术表达。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直接用毛笔或者使用新的材料甚至拼贴等现代艺术的手段,艺术家们找到了之于传统的当代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丰富的艺术面貌,以及从不同的维度为我们推开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大门。
带着中国思维的“徐氏字体”
创作中的徐冰
对于文化问题的探讨,最直接反映就是文字语言的研究,徐冰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方块字背后隐藏着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当他用这套中国思维和“徐氏字体”开始关注与表现这个时代特有的新问题,并给出思考解答时,不光是对现今文化的建构,也是不断给现代艺术系统注入新的方式而作出贡献。
徐冰 新英文书法(毛泽东语录) 2001年 纸本水墨 226×69.5 cm×4
徐冰 新英文书法(毛泽东语录)局部
《新英文书法:毛泽东语录》是徐冰这一系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形式简单而出色的造字,徐冰一次达成了多个当代艺术难于达到的目的。他的作品以充满传统文化的当代美学准则来正视现世的哲理性问题,以国际化视像语言表达而不忘它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渊源,引发观赏者与作品之间无间断的交流,并产生强烈的深思。
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徐累虽依旧用着最为传统的材料作画,却不依据我们所熟悉的中国画程式,尽管还是三矾九染的着色,但其焦点不是呈现传统工笔绘画中哪些起承转合、言说有据的传统中国画的“美”,而是接近与意象派诗歌的那种“缝纫机与雨伞在手术台上相遇”的“美”。于是我们在徐累的作品中看到一个混合着奇山异水、帘幕舞台的奇幻世界。
徐累 气与骨—云林石 2013年 绢本水墨 104×195cm
展览:
1.世界的壳——徐累个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3
2.轻逸:一条线索与六张面孔,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2013
3.非形象——叙事的运动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2015
?出版:
1.《徐累》,文化艺术出版社,P80
2.《轻逸:一条线索与六张面孔》,蜂巢当代艺术中心,P88
3.《非形象》,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P89
4.《新京报·新艺术》,2013.11.13,C特18
5.《罗博报告》,2013年11月刊,总第74期,P45
6.《宁静致远—中国当代工笔六人展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P73
7.《画刊·今日中国美术》,2013年5月刊,总44期,P127
8.《艺术界》,2014年2月刊,P159
在《气与骨——云林石》作品中,平静的海平面将画面一分为二,水面之上的山丘是典型的古典山水中的文人写意精神,而水面之下则以精细的工笔描绘江南园林中的太湖石的风貌,前者的写意山丘自上而下的延展,于海平面下自然衔接至工笔的太湖石。二者相互对照却又彼此独立,虽无任何的叙事背景,却呈现一种文学般的宁静审美,在格物致知的同时,更凸显一种浪漫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其说这是两种不同视觉语言的比对,不如说是关乎于传统精神与当下心理的映射。
传统与当代间穿梭的奇幻叙事
郝量的艺术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吸取养分,同时西方艺术及文学为他重新解读传统提供了参照系,《我与堂吉诃德》即为其早期艺术探索、具有文献价值的例证。《我与堂吉诃德》是郝量艺术历程第二阶段中的代表作,从2007开始构思,至2008年完成。他采用重彩与水彩两种中西不同的技法,分别绘制于绢、纸本之上,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堂吉诃德”形象,此系列只创作了两件,自此开始,郝量进入“双层绘画”的作品系列。
郝量 我与堂吉诃德 2007-2008年 绢本重彩、纸本水墨 150×185cm
郝量 我与堂吉诃德 局部
经由奇幻叙事的方式,郝量确立起他的个人面目,并且显示出在传统与当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与反思的能力。他以一种片断化的、引经据典而又充满奇想的方式对传统与现代进行激活、重构,汇集成一个幽邃而坚实的地基。
将技术作为观念的艺术表达
姜吉安的作品,一直使用绢本与水墨这一中国最为传统的材料进行创作,然而由这些传统材料所呈现的作品却丝毫没有“中国绘画”的概念,反而以极其观念与西化的视角,将所绘对象的视觉模式化,再将模式错位化,最后通过技法与经验的结合,达到视觉错位化的艺术新高度。
姜吉安 看见NO.1 2009年 绢本水墨 140×85cm
展览:
1.时代的转角,时代美术馆,2009年
2.三矾九染--2012中国当代工笔画提名展,上海美术馆,2012年
3.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中国美术馆,2012年
4.寻找中国好工笔“当代表述”——中国工笔画精品展,农业展览馆,2013
?出版:
1.《新工笔文献丛书》,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年,P138-139
2.《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3.《图象的游历- -中国当代新工笔画家图文集粹》,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P33
4.《学院工笔(首届中国工笔画学术联盟名家邀请展)》第六回 ,P100
5.《东方艺术国画》,今日美术馆, 2011年3月下半月
6.《艺术银行》,2012年3-4月刊,P110
7.《收藏趋势》,2013年1月刊,P95
作品《看法NO.1》中,姜吉安依旧采用绢本设色的手法,但作品一反这种固有的绘画制式,反而将“静物、光影、透视”这一切西方科学绘画才有的一切,以水墨工笔绘就。这种对技术的重新认识,使得姜吉安的“水墨”作品,在改变中国工笔画语言的单调与乏力的同时,更将技术作为观念的一部分来参与整个作品观念的表达,这既是对技术的重新认识,更是对艺术的敬意表达。
传统文本与当代观念在纸面上合一
彭薇的作品,似乎总是与可视的当代有着一丝距离,没有过分融入此番狂欢的现实,反而站在传统的彼岸,用她细腻而温润的视角,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瓢情思,以怀古般的敬意,讲述着她笔下的文人雅意。
彭薇 理想的清晨(局部) 2004年 纸本水墨 270×37cm
在作品《理想的清晨》中,彭薇不单纯描绘了文人心中亘古不变的山水情怀,更重要的是将视角落入卷轴这一古老而持久的东方收藏模式,将传统用于托表及保护书画的现成品,全部转化为艺术本身,甚至与本身所要讲述的画面内容不相上下。正是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对她的评价“以再传统不过的手法,与传统分离,又使传统文本与当代观念在纸面上合一。”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