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再问 |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启动
0条评论
2016-06-02 17:53:10 作者:99艺术网上海站 马玲玲
照片依次为:项苙苹、冯原、Raqs媒体小组成员、陈韵、龚彦、刘畑
发布会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
6月1日下午,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首次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冯原、上海双年展总负责人项苙苹、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策展团队成员的刘畑、陈韵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从发布会公布的信息来看,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将以“何不再问?”为主题,由Raqs媒体小组担任主策展人,策展团队的名单将囊括萨比赫·艾哈迈德、刘畑、陈韵、黛丝·默恩德等人。同时,也此次活动也公布了本次双年展15名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51人”、“外策展平台”、“终端站”、“理论剧院”等多重项目的部分内容。
作为当代亚洲区域最重要的双年之一,创立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也是中国兼具历史和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近些年,上海双年展不断追求自身新的变化,对于这一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作为已经进入20年发展阶段的上海双年展,如何在每届自身寻求新的变化的同时,呈现让大家“超越期待”的部分,上海双年展长久坚持的使命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此。
Raqs媒体小组
Raqs Media Collective
何不再问?:问题就像穴位
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确立了“何不再问?”这一主题。这个主题与“印度新电影”( Indian New Cinema)运动先驱李维克·吉哈塔克(Ritwik Ghatak)的作品《正辩,反辩,故事》(Jukti, Takko aar Gappo, 1974)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这个主题,Raqs媒体小组代表Jeebesh Bagchi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解释说,基于这样的构想中,本届上海双年展主角的艺术家就如同一个寓言中的人物,抛出各种谜团和动机,提出必要、艰难而动人的问题,从而转化了他们自己所处的那个故事。“何不再问?”将不断把问题抛出,而这些问题如同经络的关键点穴位呈现在当代艺术的躯体上。
《闭上双眼去看》
依凡娜∙弗兰克 2011 德国
《月球空间站 移动轴心》
玛卓林·戴克曼 2015 比利时
《存在巨链 行星三部曲》
牟森+MSG 2016
终端站:对话与想象的领航
在本届上海双年展中,最具特色的无疑是“终端站”这一独特的板块,从此次发布的讯息来看,依凡娜∙弗兰克(德国)、瑞吉娜-侯赛·加灵多(危地马拉)、玛卓林·戴克曼(比利时)、牟森+MSG(中国)四位艺术家将参与其中,展示着类似分策展人的角色。“终端站”使得双年展策展团队识别出艺术家的独特的特质,通过这些艺术家的角色扮演,促成对话、去激发想象并为其引航。
《天空之墙》
郑重宾 2015
《伪装》
杨振中 2015
《音速宇宙网》
托马斯·萨拉切诺 2016
《So Far》
孙原和彭禹 2016
艺术家:问题的化身
除去“终端站”的四位艺术家,本届双年展还有11位重点艺术家参与其中,他们是孙原和彭禹(中国)、李明维(中国台湾)、托马斯·萨拉切诺(阿根廷)、罗班·迈耶(瑞士)、乔治∙阿德阿格伯(贝宁)、杨振中(中国)、王海川(中国)、张怡(美国)、SUPERFLEX(丹麦)、默依纳克·比斯瓦(印度)、郑重宾(中国)。每一位艺术家都就将在“何不再问”的主题之下,成为当代艺术问题的化身。
外策展平台:隐藏的层次
“外策展平台”是本届双年展总体策展框架下讨论、停顿、扩张和接力的时刻。它们与Raqs媒体小组内部讨论息息相关,包括与他人的对话和对世界的看法的共鸣与思辨。
理论剧院:连接是问题的能量
理论是艺术的复调,“理论剧院”在此次展览中将是思想的回想,是深沉的哲学内容与张力的剧院形式的结合。策展人将问题代入理论,并邀请往届PSA青年策展人计划获奖者姚梦溪和策展团队的刘畑共同创造连接问题的“剧院”。
“51人”:城市与双年展的对话
不同于以往任何静态展览形式的外延项目,“51人”项目会在城中找寻51位不同职业背景的劳动者,参与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3月依次展开的51场面向公众的活动。51位劳动者作为问题的传送媒介,在上海的探寻陌生的日常。在独具象征的劳动节,“51人”通过劳动报、上海双年展官网以及中国各个社交媒体发布招募计划,上海的市民们的奇妙故事、独特经历即将上演。
据悉, 本届上海双年展展期将从2016年11月11日持续至2017年3月12日。
编辑:马玲玲
相关新闻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