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韬:存在即自然,艺术是为道
0条评论
2016-07-06 16:45:4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回响·自然之道”以“尊重自然,取之有道”为主题,邀请杨韬、李见深、马占春、陈瑞等20位中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家携数十件艺术作品参展,作品囊括了雕塑、绘画、陶瓷艺术、装置艺术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视角向观众呈现了不同的“自然之道”。
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展览开幕活动上,本次展览艺术顾问、著名雕塑艺术家杨韬和观众探讨了他的艺术与人生。
杨韬向大家讲述其艺术创作理念
山川、石头、海浪、湖泊——大自然本身孕育着的各种奇迹与元素,同样也是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家杨韬艺术表达的入口。作为此次展览的艺术顾问,杨韬认为此次展览是将自然与当代人文的排序方式作了新的解释。
自然两个字在概念上太大了,一切都是自然,人为的一切和自然的一切都叫自然,本质和现象统称自然。
此次展览试图在艺术家、在一个特殊的城市和一些有理想的企业之间打通一个通道,把更综合的社会资源和文化形态通过展览链接起来。
活动现场
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杨韬擅长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作品涉猎雕塑、装置、影像、架上绘画等不同领域。他将中国传统造型赋予了当代的国际化的语言表达,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外多家美术馆、画廊、公共空间及个人收藏。
本次展览,杨韬展出了《石头的旅行-剩余价值》、《平行密码》、《水纹试验》和《我的盆景16号》等作品,这几个作品,单从名字看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了,石头、水纹、盆景,都是自然生态的物质。
“取之自然,用之有道”,《石头的旅行-剩余价值》记录了自然物在特殊的社会状态下被动迁徙的过程。
《石头的旅行-剩余价值》
大理石原石被开采出来时的编号被保留了下来,这是旅行的开端
《石头的旅行-剩余价值》
这些分布其间的经纬坐标,都是石头经过的地方
当聊到这个作品的构思时,杨韬说道:“作品呈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供需关系,通过石头的旅行路径折射出更立体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在当代的时间关系,同时作品通过“自身复制”与“权力转移”的创作方式对于未被发现的剩余价值做了系统化的研究。
《石头的旅行-剩余价值》
裂痕之美、自然之美,记录着石头自然碎裂的记忆,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石头的旅行-剩余价值》
经过破碎、组合、复原的“完整石头”,内部其实还埋伏了一些U盘、首饰等当代物体
杨韬本次也展出了《平行·密码》作品,将中国传统塑像佛像作为媒介,通过将文字转换为条形码、用平行划分的方式改变原本维度与时间性的状态,在平行中抽取与现实相悖的部分,这是他近几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的结果。
杨韬作品:《平行·密码》
杨韬希望当代艺术家用更多元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希望艺术和大众之间进行更多元的对话,将原本是个人化的研究进行社会化的规划,搭建更综合的交互关系,生产持续的创造力。
商业与艺术就如空气
杨韬现在基本处于一种半隐居状态,但对于艺术的热忱却从未冷却过。
他认为艺术与自然、生活的和谐共生,没有非常清晰的界限。他非常享受现在的状态,艺术模糊了他的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杨韬将这一切归功于他长期的沉淀与积累。
谈到现如今艺术的商业化,杨韬说道,商业与艺术都是一种复合体,就是空气一样,包含着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惰性气体,把它们剥离开,只是提高了某一种物质的纯度。所以,他认为商业和艺术之间,既不是一回事,也从来没有分开过。优质的商业与艺术都是献给人类的礼物。
杨韬,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2014年|《什么 或许 沒有》个展·北京侨福芳草地展览馆
2011年|《绝对零度》中国·北京
2011年|《书写的10种结果》中国·北京
2010年|《Fat art》中外当代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10年|《白白的8760个小时》杜塞尔多夫(德)
2009年|《天光》装置与雕塑 新加坡
2008年|《一棵植物的旅行日记》巴黎(法)
自然、美、表达、领悟……不止于 “艺术”。杨韬对于自然的观察与领悟,往往更容易直达生命的本质,并尝试通过缪斯与双手表达出来。由此岸抵达彼岸,杨韬走了二十多年,源于对美坚持的理念。他长期游走在不同艺术系统的边界,实验性地去突破常规界面的限制,采用隐遁与诗性的方式,缝合不同领域之间无人触及的空间。在意识的多曲面长期独自冥想,所以他的工作领域也许并不止是“艺术”的。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