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值”造就艺术富翁 也导致抛售“踩踏事件”
0条评论 2016-07-18 09:42:00 来源:美术报 作者:孔祥东

一个行业发展失衡的结果,最直接的表现是产品过剩,过程往往是因为错误的导向使资本大量流入,造成终极消费之外的中间交易增多,虚假需求上升,同时出现大量伪劣产品。不同社会门类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性,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整体社会财富的增长,西方有专家认证过,奢侈品的增长大致为社会平均财富增速的3倍。社会财富的分配大致也应该有均衡性,没有关于书画家财富增长的专门指数,就我个人对身边的一线书画家观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在最近20年内都换了三次住房。第一次是工作单位分配的福利房,第二次是自己购买的高档商品房,第三次是更豪华的别墅。

\
资料图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环境里,富裕阶层需要通过几代人的积累才能产生,而我们身边多数人只通过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几代人的历程,当然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书画家。设若社会不同分工的人都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书画家的特殊劳动可能报酬会稍高一些,或者报酬相等,劳动量会少一些,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出现以后,特殊的稀缺资源就容易出现资本流入,良性的结果是促使这一领域的发展,恶果是造成膨胀。从社会财富平衡的角度说,失衡是一部分人多占了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或者是通货集中,形成虚假的泡沫。

早几年我曾将百元人民币的面积换算成字画买卖的平方尺,来形象地说明书画家的润格。10张新版人民币铺开来约1.1平方尺,如果一个书画家的润格是1000元一平尺,他等于就是在画画写字的宣纸上画钱,然后按百元大钞的尺寸裁下来,每一张都相当于等值的钱,而且制造工艺远比印钱简单。只需要画一面,如果500元一平尺,那才相当于画了两面。现在千元一平尺润格的书画家早已是小儿科,那么润格是千元的多少倍,就等于一笔下去,力透纸背刷了多少层的钱,10万元一平尺就等于一笔刷了一打儿钱。我无意于用这种计算方式模糊书画家的艺术创作与一般劳动的区别,但揭示一下当代书画与货币的关联性,容易让人们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那么,当代书画的价格依据是什么呢?因为前代名家传世作品的价格上涨,给当代书画赋予了财富性,社会财富的增加带动了人们的购买意愿。价格大幅飙升则是资本的流入,预期增值效应,使画廊、经纪人、藏家,纷纷为了涨价而囤货,加大了需求量。这种缺乏终极销售的流通,如击鼓传花,鼓点落下就意味着流动停止,滞销的连锁反应又会引起纷纷抛售的踩踏事件,造成市场更大的失衡。

一份艺术资本与市场的调查报告称:艺术类职业是全球收入最低的人群,比民工的收入还低,有90%的艺术从业者都没有稳定的收入,而其中75%的艺术家终生没有收入。报告说:艺术家为什么贫穷?是因为艺术家生产的是社会不需要的产品。

但是我国书画艺术家享受着高额的收入,是否因为生产的艺术品是社会有用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书画家生产大量作品的依据是人们相信它未来的价值,因为未来会值钱而增加了需求量,于是书画家大量生产,却降低了质量,使得这些产品更加无用。书画家不断涨价,除了这种虚假的供求关系外,更多的因素是来源于推手。

倘若没有投资增值概念,书画家的作品只满足小众人群的消费需要,数量会少得多,价格会比较适中,质量也有所保证。投资增值需求成就了许多幕后推手,像17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一样,涨价的理由是依据对书画家前途的各种猜测,通过展览包装,制造新闻,书画家也不需要将潜心创作放在第一位。不正常的礼品消费,外行消费,供求紧张为一流书画家的涨价提供了条件,也为二三流书画家搭便车涨价提供了依据,最后使各色各样的价格欺诈有了可能。艺术品拍卖原本是稀缺资源通过竞价方式调节供求关系,而当代书画普遍用拍卖作为定价机制,以致人为做局沦为普遍现象。

因为没有真实的艺术品消化途径,书画家赚的钱越多,就会使艺术品市场池子里的钱越少,运转就越艰难,书画家赚的钱越多,也意味着向市场抛售的产品越多越过剩。书画家自身对财富的追求,使他们的身份出现极大的矛盾,如果艺术是神圣的就不应该量产制造,如果量产制造就应该承认艺术家是一种职业,他必须受赏画人的制约,而当代书画家普遍为自己任意、粗糙的作品寻找不受制约的理由,艺术才成为高昂价格的背书。

市场导向习惯于把不断刷新价格当成艺术品市场繁荣的标志,购买一件书画作品不是因为他的艺术价值,不是因为热爱而珍藏,而是因为看高价格,进一步交易。不断高昂的价格只会让市场失血,或套牢,合理的价格,健康的流通,丰富多彩的创作才是真正的繁荣。

(原标题:从书画家的财富增速看市场失衡)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