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已成为 21 世纪最火的艺术话题?——纽约惠特妮美术馆 “镜细胞”
0条评论
2016-08-15 16:18:04 来源:99艺术网驻纽约记者 作者:赵燕楚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当 21 世纪的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全球化的大熔炉,各式各样的身份,文化, 历史问题交织再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碰撞出火花,也摩擦出矛盾,当代 的艺术家们渐渐开始抛弃了“向外看”的艺术,更深入的向内看,进入自己的内心最深处,用诉说个人故事的方式,追溯到自己的家庭,爱人,以及最亲密的经 历,来展现先当今人们交织在复杂的个人背景和周遭环境中的复杂内心。
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位于纽约惠特尼美术馆顶层的大型展览“镜细胞”是一次对环境与个人成长, “身份”与心理建设的深度探究。本次展览为我们带来了五位艺术家风格迥异的作品,掉着线的人偶,铺满真实植被的虚拟景观,剪贴画和布偶组成的装置,压 扁后的暗黑的器皿,穿插交汇在洁白的展厅中。每件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媒介展现 出了艺术家们的“个人历史”以及“内在”与“外在”的无法分离的互相作用。 如同人体内的“镜细胞”本身,在外界和他人的影响下自动的被激活并作出反应, 展示着人类行为和背景环境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将如今艺术界中火热的话题— —“身份”的意义,搬上了纽约这个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玛吉李( MaggieLee)的影像作品“妈妈”(Mommy)则是对不同文化背 景下“身份”的探索,艺术家的身份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国籍是否还代表着统一的文化?成长在美国的华裔玛吉李,究竟根基在中国还 是美国?她是中国文化的诠释还是美国社会的产物?“妈妈”视频中不同节选片 段分散在展览的不同角落,有的镶嵌在中式风格的柜子里,有的用 90 年代典型 的星型装饰缠绕着,有的片段的音频是公放的,有的只是画面在闪烁,声音则需 要带上耳机去听。
李的视频“妈妈”描绘出了八九十年代移民到纽约的华裔,在 异国他乡辛苦奋斗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平等快乐的成长环境的故事,同时,李成长 过程中多彩的记录片段,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关爱,在一波波高潮后为妈妈突如其 来的过世埋下伏笔。李纠结扭曲心态和丧失母亲的措手不及在彩色的画面和变幻 的图形中显得更加残忍跟无法释怀。李的在影像中的声音似乎扮演着整场展览的 背景音乐,将空间中各色各样的雕塑作品激活并串联起来,使他们在看似静态的 空间中互相交换着眼神和信号。
李的视频“妈妈”描绘出了八九十年代移民到纽约的华裔,在 异国他乡辛苦奋斗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平等快乐的成长环境的故事,同时,李成长 过程中多彩的记录片段,伴随着家庭成员的关爱,在一波波高潮后为妈妈突如其 来的过世埋下伏笔。李纠结扭曲心态和丧失母亲的措手不及在彩色的画面和变幻 的图形中显得更加残忍跟无法释怀。李的在影像中的声音似乎扮演着整场展览的 背景音乐,将空间中各色各样的雕塑作品激活并串联起来,使他们在看似静态的 空间中互相交换着眼神和信号。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展览中的每件作品似乎都在对具象艺术致敬,最为明显的要数利兹克拉夫 特( LizCraft)的“蜘蛛女人紫裙子”(SpiderWomanPurpleDress)和 “蜘蛛 女人黑裙子” ( SpiderWomanBlackDress)了。几座由报纸,鲜艳的布料,木条, 绳索,和蜘蛛网式的棉线组成的人物雕塑,直白又有些鬼魅,这些人偶的脸上重 叠的眼睛怔怔的瞪着多个方向,眼神中隐隐有些攻击性,又似乎透露着惶恐,通 过一张脸上望向各处的眼睛,克拉夫特似乎想要说明人们对生活的认知来源于视 觉的印象,同时人们对当今社会中复杂多元的环境又是无法通过双眼去解读的。
Left-Liz-Craft-Spider-Woman-Purple-Dress-2015-Image-courtesy-of-the-artist-and-Jenny’s-Los-Angeles.-Photograph-©-Michael-Underwood-Right-Liz-Craft-Spider-Woman-Purple-Dress-detail-2015-Ima
本次展览似乎是由问好组成的,每件作品试图表述着在这个充满“标签”的 社会中,其标签背后复杂的组成因素,在克拉夫特的另一组作品 “你的阴道还 是你的人生?” ( YourPussyorYourLife,2015)中,LizCraft 完美的抛出了“女 性身份”是一独立的性别还是是附属于男性的“性信号”的问题。对话框形状的 粉色雕塑悬挂在墙上,醒目的 YourPussyorYourLife 一行大字透露着现代社会 中的女性身份似乎还是无法脱离肉欲和性的信号。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A detail from Win McCarthy’s “Winnie’s View.”
Win-McCarthy-New-York-Critical-Nightmare-Artist-and-Studio-View-2016-Courtesy-the-artist-and-Off-Vendome
A detail from Win McCarthy’s “Winnie’s View.”
Win-McCarthy-New-York-Critical-Nightmare-Artist-and-Studio-View-2016-Courtesy-the-artist-and-Off-Vendome
近些年来,当代艺术近来总有些“自白”的特质。而这种“自白”中总夹杂 着“易受伤”的信号,似乎作品的“身份性”无论是荣耀还是累赘,都围绕着一 层保护膜,在展现出脆弱的同时竭尽全力的防御着外界的进攻。伊丽莎白杰格 ( ElizabethJaeger)的“杰克 耶格”(JackJaeger,2016),由几排形如压扁了的 黑色容器组成。然而这些容器丧失了其最基本的乘纳功能,如同两面漆黑的墙壁 挤压在一起,由于用力过猛留下了裂痕。再加上作品的题目是艺术家刚去世的爷 爷的名字,丧失亲人的无助自然为这裂痕更添了一层“无力又惶恐”的深意。漆 黑的瓶身鹤立孤群的屹立在洁白展厅的正中央,发射出一种透不了气的紧张感, 挑衅的同时隐隐发出脆弱的呼唤。
Installation view of Mirror Cells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May 13–August 21, 2016). Photograph by Genevieve Hanson
A piece from Maggie Lee’s video installation.
A piece from Maggie Lee’s video installation.
与当今科技至上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本次展览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出于手工制造。似乎只有最纯朴的制作方式才能准确的表达出艺术家们最亲近最隐私的个人历程。将自身的脆弱和真实的感受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 然而这些理不清剪不断的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关系,又怎不是息息相关于我们每个 人的生活中?当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风靡的社会现状巨浪一般的向 我们涌来,世界在融合,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冲淡了我们原本分离的文化与体系, 我们所拥有的“身份”和“标签”早已失去了其象征的含义。
Mirror-Cells
这样的现状究竟是 更明朗了还是更排斥了?这样的交融究竟是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更丰 富了还是更简陋了?未来的艺术道路似乎是通向更加大胆直白的表达,很多激进的图像和文字不再归纳于禁忌,然而艺术家们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反而变得越发敏感小心,如缕薄冰。“前卫”和“亲近”共同标注着这场非同寻常的展览,这些看似联系不多的作品背后,艺术家们都用创新的方式直白的讲述着自己最亲密的心境,而他们不同经历的交集似乎把生命中的痛处和困惑都揉杂在一起,在混 乱中引起共鸣。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