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十年磨一剑”——“白驹过隙”水墨作品展登陆中国美术馆
0条评论 2016-09-06 09:25:1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出席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6年9月4日下午三点,孙浩水墨作品展“白驹过隙”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现场嘉宾云集,将美术馆开幕式的正厅挤得密不透风,据介绍,青年艺术家就来了200位。在“80后”的水墨画家里,孙浩应该是最先在国家级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低迷茫然之际,在中国当代水墨前途未明之时,孙浩做为一个扎扎实实的“案例”,尤其是积极面向未来的青年艺术家的“案例”,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努力推进的证明,无疑为当代青年艺术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
艺术家孙浩致辞

\
策展人赵力致辞

孙浩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其作品曾荣获毕业创作展金奖、“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作品奖等,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青年水墨艺术家。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是在2001年首届高校优秀毕业生联展的时候,当时他就特别渴望能够在这里举办自己的个展,这么多年经过不断努力,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老师身份,终于在去年有了这样的机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也终于在今天实现了这个愿望。因此说“十年磨一剑”也颇为恰如其分。

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孙浩包括“马”、“人物”、“雕像”等系列在内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作品二十余幅,全面呈现了艺术家多样化的创作方向。对于展览主题“白驹过隙”的制定,也是彰显了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良苦用心,它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关于孙浩的水墨画创作,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他画的“马”。孙浩以“马”为题材所创作的一系列“肖像”作品,藉助其水墨写意的扎实功力,既为“马”写照塑型,又以“肖像画”的方式突出了画面的精神性表达。主题中的“白驹”正呼应了作品中马这个元素。第二,从孙浩创作到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十多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犹如“白驹过隙”。再者,孙浩的作品中有对历史题材的关注,从今望古,暗示了一种时间流逝和沉淀的概念。正如孙浩在开幕式上说到,艺术关乎于时间,人生与艺术休戚相关。

\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致辞

\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庆和致辞

\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田忠利致辞

孙浩早期作品受到马琳·杜马斯的影响,做为“精神表现主义者 ”,作品暗示了现实世界的精神混乱,破坏了图像最根本的叙事、交流功能,剥光了精神安慰中最美好的外衣,因而挑起了困惑和恐惧。

\
开幕式现场

2014年,孙浩开始画一些佛像,甚至只是佛像的局部或碎片,以历史化的破损对应时间的刻度而形成“怀古”,强化了“幽思”的意境,进一步打开想象的空间。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孙浩也将“怀古”的目光投射到了世界文明的传统之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像为母题,不断挑战水墨丰富表达的极限。

在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以《相濡以沫》为代表的画作,呈现了孙浩对现实生活的切入和讨论,颂扬真挚和朴素的情感,挖掘人性的本质和生命的真实意义。虽然没有史诗,没有大气,没有豪言,也没有凯旋,但是却有着世间最真挚最柔情的告白,可谓传神之作。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现场孙浩为展览专门创作的两件巨幅“史诗性”作品——《海阔天空》和《于无声处》在展厅震撼呈现。两件作品均为长十多米,纵约三米的宏幅巨制,针对公共空间展示的巨大尺幅和“史诗性”描绘,展现出以孙浩为代表的“80后”一代强调“自我张扬”和“个性放大”的艺术特质,以及艺术家对于“史诗”本质提出的一种“重构”的新方法论:以个人的力量去感知过去,并让所有的史实逐渐自主归位。

\

孙浩亦将“怀古”的目光投射到了世界文明的传统之上。他远赴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的文化遗址和艺术博物馆考察,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像为母题,挑战水墨丰富表达的极限。而与佛像作品所不同的是,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孙浩更立足于去表达力量和勇气,并由此凝聚起水墨的巨大张力和厚重深沉。

\

策展人赵力说到,孙浩花了很多精力去进一步了解水墨,寻找水墨跟当代文化理想间的契合点,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传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给了艺术家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推动当代水墨走向国际跟未来。孙浩在创作中将人的情感赋予动物的形象中去传达,像这种说真话的艺术家是值得推崇的。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11日,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五号厅展出。

编辑:隋萌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