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幅作品是否精品,不应以作者身份而论
0条评论 2016-09-18 09:31:25 来源:新快报 作者:叶其嘉

在文艺创作中,人们不断地呼唤精品力作的出现。然而,怎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精品?精品如何产生?精品意识与精品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以为有必要予以认真思考和界定。

探讨文艺创作,我们应该知道有一个审美的差异,也有一个不同门类和各种风格流派并存的现实。但是,都毫不例外地要面对言情、达意和感官接受的问题。因此,我以为,作品中如能透现出某种精神或气势,在构思上有比较深刻而独特的想象,形式语言做到雅俗共赏,技法上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作品的一些综合构成因素亦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和把握,这便是精品力作。

客观地说,在一个作品中能够包含上述各项优点是比较难的,经常的情况是,能够做到上述的某几项,而在其他方面不至有太差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算得上是精品了。如齐白石的作品,最大特色在于构思的巧妙。表现老鼠自己称自己,横行的蟹、不倒翁等等,均有很妙、很耐人寻味的构思和意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并不等于说齐白石的技法毫无特色,这只是相对而言耳。其实,他在继承文人画技法特色的基础上是有所开拓与发展的。

首先,精品的产生,不唯题材内容而定,也不以是否工整精细为宗。

据《历代名画记》所载,唐朝画家李思训、吴道子同时接受皇帝钦命,各自画一幅嘉陵江的山水画于大同殿上。结果,李思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工笔重彩、金碧辉煌的嘉陵江山水画,而吴道子则用了一天时间以水墨写意的形式,将自己感受到的嘉陵江风貌描绘了出来。皇帝在大殿上观看了两幅作品,十分高兴而感叹地认为“数月之功与一朝之迹皆臻妙境”。

其次,精品的产生不以篇幅的大小,笔墨的详略繁简为准则。

傅抱石 平沙落雁
傅抱石 平沙落雁

历史上,许多名家的很多名作,其篇幅都不是很大的,有的甚至小到让人感到吃惊。像傅抱石的名作《平沙落雁》,气势开阔、工写结合,达到笔精墨妙,其篇幅仅为44.3×61.7cm,又如钱松岩创作的《常熟田》一画,笔简意繁、明朗清新,对新山水画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篇幅仅为57.5×41cm。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全篇仅为28行,324字,每字约为古钱般大小,首尾贯气、疏密有致、自然错落、逸趣横生……由此可见,精品不在于篇幅的大小,而在于技法是否精到。

同时,精品的界定不以是否名家之作为依据。

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由于有过人的学识、技巧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在事业上的追求有着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坚忍与艰辛,加上有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等综合因素所形成。但并不是说,已经成为名家者其作品都必定是精品。衡量一幅作品是否精品,绝不应以作者的身份经历而论,应具体到某一作品的各个方面去考察,表现上是否达到既充分又简明精到。名家的作品中固然有精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不成功的作品,体操王子李宁的失手也是一个例子。不是名家的作者,其作品中也必定有精品与劣品,所区别的是,名家出精品的概率相对于非名家的可能要多些。名家具备出精品的条件和能力,但并非所有创作都能调动起这种条件和能力,所以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精品的产生,作者除了要具备必要的能力和条件,还要自觉地确立“精品”意识,这涉及创作者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确立精品意识,就是要求创作者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树立这样的信念:毕其所学、所知,尽其所能、力求最好。在创作之始,不要考虑太多的得失与名利,而应多考虑艺术质量问题,要敢于成功,更要敢于失败。要清醒地认识到,精品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要志存高远,善于总结和不断地自我完善。同时,还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正确的定位,不要老是与古人比、与名家比。只要在一定时期里,在一定范围内要求自己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发挥出最佳的水准和状态,便可以算是尽力了。当然,平时在心中、眼中还是需要有一些好的参照体去激励、启发自己的。否则,精品的产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