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东亚博物馆(即远东古物博物馆)是北欧乃至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和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历任馆长包括考古学家安特生和汉学家高本汉等。然而,东亚博物馆在经历了过去几年被边缘化的命运之后,它可能还将被关闭。
9月30日,瑞典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主任安·福林(AnnFollin)向瑞典文化部提交了一份提案。该提案内容包含了一个长远的计划:关闭瑞典东亚博物馆、瑞典民族博物馆、瑞典地中海博物馆,并把它们合并成一个新的世界文化博物馆。
过去一周,瑞典国内媒体、学术界以及瑞典华人团体发起了抗议和请愿,希望政府搁置这一计划,保持包括东亚博物馆在内三家博物馆的独立性。而东亚博物馆将被关闭的消息也让全世界汉学界感到惊讶,请愿网站上的许多签名来自世界各地。
瑞典东亚博物馆
请愿书流传全世界,马悦然第一个签字
于是,瑞典民间发起了一场拯救东亚博物馆行动,一封正被广为扩散的请愿书上写着:“瑞典东亚博物馆的馆藏是独一无二的,自它于1926年创建就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这家博物馆若和其他两家合并为新的世界文化博物馆,那将是一场悲剧。东亚博物馆不仅有可能失去自己的身份,还可能失去其藏品附有的研究与内涵。而其藏书也将面临被装箱运走、从此下落不明的命运。”
“通过签署这份请愿书,我们要求东亚博物馆维持现状,与其独特的馆藏和图书馆共生,而不是成为斯德哥尔摩世界文化博物馆的一部分。我们还要求东亚博物馆再次考虑任命一位富有经验、对博物馆馆藏有广泛且深刻认知的馆长。该博物馆将重点关注艺术、历史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再次成为东亚研究的中心。如今不管从政治还是经济层面看,东亚都是世界的焦点。了解东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据东亚博物馆研究员司汉向澎湃新闻介绍,因为受这个计划的影响博物馆已经空缺馆长一职一段时间。
目前,这份请愿书上已有1264个名字,分瑞典语和英语两版。签署名单上排在第一的便是瑞典学院院士、着名汉学家马悦然。
马悦然妻子陈文芬还在社交媒体上感慨人们很少关心安特生与高本汉创造的东亚文物大知识时代。“现在的文化部考虑好几个方法/总之是再见了/东亚文化在瑞典”。
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乃在整个世界中国和东亚文化收藏领域都有很高地位的瑞典东亚博物馆居然面临裁撤的命运。其实这几年来,马悦然一直在不同场合批判瑞典政府对待东亚博物馆的轻视态度。而东亚博物馆研究员司汉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东亚博物馆这些年在瑞典一直在被边缘化,此次面临消失的局面,一个大背景是哥德堡建立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馆,然后把东亚博物馆、地中海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三家合并迁入世界文化博物馆。而这一所谓文化计划的政治背景就是过去几十年瑞典乃至欧洲政界把“多元文化主义”奉为政治正确,他们认为把包括东亚博物馆内的三家博物馆合并是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现。“政治正确的处理方式,但却是不尊重文化(非欧洲文化)的体现。”
有意思的是,东亚博物馆、地中海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以及世界文化博物馆馆藏都是非西方文化,在奉行所谓多元文化主义原则之下,其实是一种对非欧洲文化的轻视和歧视。司汉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东亚博物馆的历任馆长都对东方有了解甚至有很深的研究造诣,但最近几年的馆长从来没有在东方生活过,也不懂那里的语言和文化,对这些藏品也不感兴趣,对博物馆的策展也有许多莫名其妙的解读,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解读,比如之前一个展览中把武则天解读为中国的女权主义,把唐朝解读为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主义,“这完全是用政治来解读文化。”
“这是政客的构造,而不是自然的演变。但在我看来,这对东亚博物馆馆藏和历史传承一种毁灭。三家博物馆现在混在一起,就像你把一瓶意大利红酒、一瓶可口可乐和一杯豆浆混在一起,然后你称它这就是世界文化饮料。”司汉说,三家博物馆尤其是东亚博物馆几十年来塑造的品牌和传统就没有了。
根据9月30日公布的几个方案,无论是三家合并还是将东亚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合并,都将面临各个博物馆馆藏和展览面积急剧缩小的命运。司汉说,政府方面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没钱,“我们确实没钱,政府每年给我们的拨款一半付了房租——房租是交给政府的,剩下的一半差不多也就够付工作人员薪水和日常维护,只剩下很少的钱可以让我们做点其他的事情。”
约翰·古纳·安特生
东亚博物馆主体部分是安特生从中国运回的藏品
说起瑞典东亚博物馆,就必须要提及第一任馆长、瑞典人约翰·古纳·安特生。是他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还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陈洪波在《安特生: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山人》一文中介绍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神秘面纱是经安特生向我们揭开的,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地质学家,一位拉开中国史前考古序幕的‘考古学家’,也是最早在中国以科学方法系统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学者。”
高本汉也曾在《缅怀约翰·古纳·安特生先生》一文中说到安特生的“中国轨迹”:在中国时,安特生积极寻找和发掘着名的周口店猿人洞穴,也与丁文江、翁文灏、胡适等结下深厚的友谊。1918年,安特生得到了一定数量的“龙骨”,发现这些“龙骨”是从河南仰韶村弄来的,后来果然在那里发现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1921年,他在离仰韶村很近的一个地方发现了数量颇为可观的石器和彩陶;事实上,这是在中国内地第一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村庄。”
1925年,根据安特生和中国之间的协议(中国和瑞典两国平分安特生在中国的收藏,先全部运去瑞典记录和初步研究,而后将一半退还给中国),安特生回瑞典时带回了绝大部分藏品。据人民网消息,1926年,瑞典国会决定成立“东亚博物馆”以收藏安特生运回国的文物,而后瑞典政府任命安特生为第一任馆长。
安特生也履行了协议规定,归还中国文物。据悉他的文物退还共分7次,1927年开始有一次,1928年一次,1930年两次,1931年一次,1932年一次,1936年最后一次送至南京。
东亚博物馆中中国主题的展览
极具东方色彩的博物馆
除了安特生,东亚博物馆其他历任馆长和不少研究员都对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有很深的造诣。比如第二任馆长高本汉是一位汉学大家,他同时也是马悦然的老师,又比如研究员喜龙仁曾先后五次访问中国,着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北京故宫》《中国绘画史》《中国花园》等。
据北欧华人网10月7日介绍,在东亚博物馆成立之初,博物馆的基础展品就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开创性的考古收获,后来瑞典国家博物馆东方部的藏品也转至此馆,博物馆更具东方色彩。“发展至今,博物馆的收藏汇集了有关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考古、古典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藏品,东亚博物馆藏品共10万件,其中90%都是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在西方排名第三(考古)、第四(艺术)。此外,博物馆还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亚洲研究图书馆。其中,这里收藏的中国藏品较为丰富,漫步于中国展区,可以纵览中国数千余的历史,展品包括了中国的文化史、绘画、佛教和印度雕塑品等。”
除了拥有丰富的中国藏品,东亚博物馆还是许多瑞典华人的情感寄托之处。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新年庆典,每年都会有众多旅瑞华侨华人和瑞典民众一起欢庆农历春节。博物馆新闻官佩特里曾表示:“这是瑞典规模最大的新年庆祝活动。”
北欧华人网称:“这样一个中国和东方文化的象征和骄傲,如果消失,将是瑞典华人和全世界文化遗产的遗憾和损失。”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