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把相机含在嘴里创作,又用荡秋千让整个艺术界拍案叫绝!
0条评论 2016-10-13 15:58:15 来源:芭莎艺术 作者: 张婧雅

\

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1956年生于美国,当代艺术家。

安·汉密尔顿的作品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圈内许多艺术家都十分欣赏她的作品。中国当代最杰出艺术家之一徐冰,即使在20多年后回忆,依然对她满是推崇:“当时在哪儿都没见过这样的作品,这并不是我孤陋寡闻,因为当时整个艺术圈都没有过这样的作品”。

从“编织”开始

安·汉密尔顿于1979年本科毕业于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纺织设计专业,1983年进入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攻读雕塑硕士研究生。纺织设计与雕塑这两个专业的一柔一刚,为她之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深深的线索。

她的许多装置作品都由各种现有的物体、纤维等材料“编织”组合而成,有的还加入了声音和多种视觉元素,使人产生各种感官上的联想。通过印刷、摄影、录像、表演与雕塑在内的各种实践,安·汉密尔顿的作品体现出在视觉、语言以及触觉等方面的前卫探索。

\

后来她以各种因地制宜的大型互动装置作品而闻名。她的作品得到多次例如麦克阿瑟奖、国家艺术奖等国际奖项,并且参加过第4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91年圣保罗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大型展览。

\

安·汉密尔顿这样形容编织与她的关系:“我最初创作的手是用来编织的手,编织并不是单纯的一条线绕过另一条线,布需要每一条线来构造。编织对我来说是对社会的一种隐喻,是一种关系,所以这也是联系我们的手和空间的一种方式。我认为这就是艺术家所做的,我们的责任就是使不一定能看得见的,或者是没有马上体会到的,能够被体会”。

“线”的场域
 

\

安·汉密尔顿的大型装置作品《线程-事件》“the event of a thread”,位于纽约一个面积为55,000平方英尺的大空间(Wade Thompson Drill Hall)里。她将巨大的白色丝绸从天花板上顺势垂下,上端的绳索交织连接了十几架秋千。来到现场的观众可以随意荡着秋千,这些摇晃的秋千进一步拉动绳索,绳索牵引着丝绸使它像白色波浪一般浮动。

\

作品中还包括一组家鸽、42个装在纸袋中的收音机,这些收音机可以供观众随手拿起并在大厅中边走边听,两名剧团演员现场通过收音机向在场所有人广播,内容是来自文学家和诗人的文字片段。大厅的另一端是一位作家,随意将脑中浮现出的灵感记录在纸上。

\

\

\

“这个建筑的结构启发我可以挂些什么东西,我立刻想到从屋顶超过80公尺的高度挂下来这样一个秋千。并且我想把我找到的那种温柔感和亲密感带到这个空间里来,我觉得在一个人失去重力时,他的身心是打开的,所以我创造了48个秋千。每个秋千都和头顶上的结构联系在一起,并且都有两根线连接中间的白布,再跟白布背面的另一个秋千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在布的一边来荡秋千的话,是可以感觉到布背后的荡秋千的人的重量,这生成一种属于整个空间之中的触碰关系”。

\

\

这些线的移动是根据人的运动决定的,整个装置作品的操纵者正是场内的观众们。很多人陆陆续续来到中间的白布下方,花数小时的时间和陌生人肩并肩躺着,人与人之间因此变得开放、接近、亲密。这件作品创造的的空间就好比一个公园,让所有人很安静地相处在一起。

\

\

两位读者在鸽子旁阅读,同时也倾听对方的声音,他们手中文字中间有一条线,可以随意地从左到右或者是自己改变次序来读。他们读的声音会在一个小的放声机里面,放声机用黄色纸袋包着,观众可以把它随身带着在这个空间里面走,能够拿给远方的别人听。

\

“大家对这个黄色的纸袋都非常悉心,尽管在美国它就是很简单的午餐袋。有一天我看见一位听众把这个袋子抱在胸前,就好像抱孩子一样,他实际上也创造了一个空间,可以和大家一起来接触,分享一种亲密的感觉。布的另一端有一位作者在写信,这些信是写给空间里的物质的,比如说‘亲爱的空气’、‘亲爱的光线’……你的确感觉到在公共空间里有这样一种柔软平和的感觉”。

“纺”的剧场

安·汉密尔顿在中国乌镇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唧唧复唧唧》“Again,Still,Yet”,继续延续她一直以来善于利用现场环境和空间进行创作的艺术天赋。作品结合了乌镇的缫丝、纺织等传统工艺,并且放置于西栅景区内一座古老的戏剧空间内。传统技艺与古老的剧院在艺术家的牵扯下开始了编织与对话。

\

以织机、纺线、线轴为基础材料,安·汉密尔顿把一台老式织机安置于舞台上,线轴连着座椅,观众席和舞台依靠一根根绵绵的纺线联系起来,戏院呈现出一个手工织布场景。“纺织”的动作使舞台与坐席成为一个整体,一种带有奇幻般效果的秩序伴随着不断地织入与减少,生成为安·汉密尔顿的艺术语言。

\

\

这些巧妙的选材与设定都传递出艺术家思维的精准输出,整件装置作品用“纺织”的语言轻声的“表演”着。用纺线牵引出的全新场域,支撑起这座古老的剧院,这样的视觉冲击与能够带来的思考是震撼而又无声的。

\

安·汉密尔顿对于纺织机非常的熟悉,她的祖母就经常在家自己纺各种家用,她说她能够站在织机旁,看纺织者重复性的操作一整天都不会感到厌倦,这样的劳动一直以来都深深吸引着她。《唧唧复唧唧》请来的纺织者们按照艺术家的要求将五颜六色的毛线织进布里,加进的彩色线球是安·汉密尔顿从当地人家收集来的旧毛衣上拆下的,安·汉密尔顿认为这样能够在作品中融进当地人的温度和记忆。

“线”也无形

“线”能够提供一种控制与操控的可能,并且能够能够将范围扩大到“线”所触及到的更远距离。这让安·汉密尔顿的作品都带有很强的完美设定感。但还有另外一种无形的“线”,是艺术家通过特定材料也同样能够实现的一种控制与设定。

\

安·汉密尔顿的“One Every One”这件作品利用了一种平面材料,对方能看见的部分,就是触碰到材料的那部分。她发现一种照相的方式能够展示人的软弱,当人站在这个非常隐蔽的材料背后时,他什么也看不见,唯一能够沟通的就是用声音去引导。所以艺术家站在这个材料的另外一边,让背后的人转身或者是触碰这个材料。

\

\

\

“我认为人们在这儿所看见的就是倾听,他们愿意使自己被看见。这个材料的特征就是保护你,使你隐蔽不可见,同时也使你曝光或者是来展现你。很多最后的成品是可以销售的,每个人都能够参与进来被照相,然后我们把每个人的照片打印出来,把它寄给另外某个人,你会在你的邮箱里边收到其他某个人的照片。很快就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开始在脸书(Face Book)上把这些照片晒出来,问谁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大家就这样开始认识对方了”。

\

潜意识的“短线”

安·汉密尔顿早期思维中同样隐藏着各种与“线”相关的碎片,她早期一件作品《身体/物体》,将她的身体作为材料的一部分。

\

\

“这是一件西装,但是插满了牙签,是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做的。我做好之后就不知道该把它怎么办了,有一个同学建议我把它穿上,所以一个活人站立不动就成为了一件物品,而一件物品却被激活了,成为了一种触觉,这件作品改变了我的创作方式”。

\

“它教会了我怎样靠触觉去思考,所以你总是应该好好听听同学们的意见。我学到的一点是,我站在这个西装牙签套里面的每一分钟,都跟之前的感觉不一样。有一个问题到现在都还一直伴随着我,就是:你怎样来创造一种环境,使别人也能够对你的感官经验有所参与”。

完整的“线索”
 

\

\

在安·汉密尔顿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从一个人身体的大小扩大到一个建筑空间的大小。在旧金山的一个旧停车场,她创作了这件《蜂蜜、绵羊与8000美金》的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就是这个作品的使用基金,8000美金。

\

展览现场放置的就是流通货币中最小的单位:一分钱,这些共计8000美金的一分钱就是这个地面的皮肤。她使用蜂蜜将这些硬币在地面上覆盖起来,隔壁的房间里还圈养着三只绵羊,这样就将动物经济与人类经济结合起来。当观众走进这个空间,会看见地面是这种金黄的硬币,但却闻到动物的气味。

\

最后这些钱都会被清洗、清点,然后用来邀请艺术家到这个地区来驻地创作。最后一顶帽子和余下的蜂蜜就是这个作品唯一剩下的。

嘴里的“射线”

安·汉密尔顿早期这件摄影作品《面对面》“Face To Face”,同样显现出她对艺术表达的敏感与独到。她通过张嘴与闭嘴,与对面的人或景建立一种如同射线一般的投射关系。

\

她将一台针孔相机放在自己的嘴巴里,每次当她张开嘴时,胶片就会曝光拍摄下她嘴前的人物或场景。这些照片都以艺术家的嘴形作为画框,呈现罕见而独特的的照片影像。

\

\

“当我张开嘴时,胶片就会曝光。拍摄的照片就是与人物或场景的‘面对面’。因为嘴形的关系,画面会呈现出眼睛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从别人的眼睛里看到的反射出的画面一般”。

\

编辑:隋萌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