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嘉宾+收藏家
2016年12月17日下午3点,“平静的汹涌——杨锴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展览由策展人彭锋策划,展出了杨锴油画作品20余件,呈现艺术家2015年以来的的创作面貌。“骷髅骨干”作为他作品中最典型的元素,在2015年之后的创作中成为多条线索中的一条。在意义上对死亡、恐惧等主题的表达之外,颜料堆叠的形式感推进也成为杨锴新作品中的亮点,本次展出的2016年新作呈现了这个思路上的突破。
策展人彭锋
艺术批评家王南溟致辞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
嘉宾谭平
策展人彭锋与艺术家杨锴
杨锴2010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对美术史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杨锴力图在历代大师风格中寻找缝隙,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2015年,在经历了4年职业创作之后,杨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学习深造。系统的学院思维在他的作品中明确体现,此时他的作品呈现出对形式的考究。在题材上,从早期创作对生命懵懂地追问开始向明确的传统、性、流行文化等价值转向。
、
在杨锴的绘画中,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传达的力量感无疑是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策展人彭锋教授指出,“杨锴喜欢在大面积的画布上平涂,他没有像古典主义画家那样追求纵深,也没有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那样画满画幅,而是信手涂抹,兴尽则止。杨锴的涂抹不像涂鸦那样推崇破坏性的占有,也不像街画那样制造装饰性的幻觉,而是在释放内心的激情和思索。与80后艺术家酷爱小清新不同,杨锴的作品涉及沉重甚至略显残酷的主题。但是,他不像老一代当代艺术家那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而是将这些主题心理学化,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做自我剖析。杨锴的作品很好地揭示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个体,强大的社会规训抹平了他们的存在的差异,但是平静的背后是汹涌的激情。杨锴将他在生活中收敛的激情,尽情地释放在巨大的画布之上。”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17年1月3日。
对话杨锴
1、 您的作品与80后艺术家酷爱小清新不同,涉及到很多沉重甚至略显残酷的主题,这种创作内容的形成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答:我认为灵感不是满世界寻找,而是在于像农民一样耕作,洒下汗水,收获秋收的果实。勤奋是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我不会画更不会关注我不熟悉的天涯海角,我只会关注身边最熟悉的小花小草。灵感来源于:诚实,真诚,真挚,诚恳,品质。用心去热爱生活,用敏锐的眼睛保持一颗10岁小孩的心态,那么会发现灵感原来就在你的身边。
2、 注意到您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留白,这种留白的用意是什么?
答:从语言上来说留白是为了和表现主义元素拉开距离,受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和留白的影响,从表达上是因为我想创造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环境、没有背景、没有空气的世界。留白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残缺的不完整的审美,就如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抹去空白,缝隙中的碎片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3、 画面中的骷髅是源于对生活的恐惧吗?
答:是对于生活的恐惧,骷髅最初诞生于一个玩笑,自画像上的骷髅涂抹,也是来源于我自己真实的现状。对于生活的恐惧,不是用一个骷髅可以体现的,更多的是对一种骷髅语言美感上的追求,骨骼的美感是一种高级美感,是对生命人性本质的的追问。
4、 您的作品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你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
答:我近两年的创作,所表达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诚挚”,我觉得现代人缺少了古人之间诚挚的品质。在古代,中华被称为礼仪之邦,外邦被称为蛮夷之地。为东方文化的复兴贡献一点点实践努力,这是我的切入点。总体来说是两点,第一:语言上的革新,如何在大的风格板块中找到新的绘画语言。绘画在全世界当代艺术的格局里处于边缘,如何突破找到新的方式。第二:传达的切入点,中国古人的诚挚。即中国古人品格精髓的回归。
5、 从你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宗教、哲学、人类学等抽象的知识,在绘画语言中如何将这些巧妙融入的呢?
答:来自于个人兴趣,是本能地流露,就是平时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在创作的时候自然就会去画什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用特别的想办法去融入,诚实的表达生活就会自然流露。
6、 您似乎很喜欢毕加索的一段话:我希望达到一个阶段,那里没有人能说出我的一幅画是怎样产生的。能给我们解读下您对这段话的认识吗?
答:世界上本没有路,正是因为走得人多了才有了路。对和错是没有绝对的,“对”是常理人们理解的对,所以要把错保留,用错当成正,这样,我也找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和自己喜爱的绘画语言。
编辑: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