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将迎来大修。 澎湃资料
2017年1月17日下午,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透露,今年上博将迎来大修。
杨志刚馆长告诉向澎湃新闻,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上博主馆,自竣工以来20多年基本没有闭馆,在接待了无数观众的同时,也承受着馆内设施满负荷的运作的状况。因此,在上博规划建设东馆之际,也迎来了对使用已20多年的本馆的大修工程。
杨志刚馆长透露,大修将分为两期,于今年执行第一期大修,对馆内进行各项能级的提升,消除馆内对文物、对场馆、对观众所存在的各项隐患。与此同时,上博博物馆将保证正常开放,但是为了保证运营安全,将施工对博物馆正常开放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目前计划在大修期间于每周一闭馆。
此一举措虽然终结了上海博物馆20多年不闭馆的纪录,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施工能在集中时段完成一些比较大的任务。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杨志刚馆长告诉记者:“上海博物馆闭馆的举动会牵动很多人的神经,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提前妥善地告知公众。”他同时透露,在大修期间,上博或许也会增加临时闭馆的时间,但是一定会通过上博官网或微信平台提前告知公众。
上博大修第一期工程将会持续超过一年。杨志刚馆长坦言,或许也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因素,而大修也必须与展厅、与特展计划协调,所以完工的日期目前还说不准。
据悉,上博主馆大修的第二期工程将于几年后上博东馆竣工后再执行,届时或将实行闭馆大修。
至于上博东馆建设的进度,杨志刚馆长透露,目前正处于概念设计方案的深化设计阶段。目前,上海博物馆既要做好大修工程,也要积极推进东馆的建设。
上海博物馆东馆选址浦东花木10号地块,这大概是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比较大的、又比较完整的最后的一块地了。 澎湃新闻记者 贾茹 图
根据上海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上海要建成全国文化中心,上海的文化空间将会形成新的格局,即构建“两轴一廊”的文化集聚点、发展“双核多点”的文化功能区。杨志刚馆长告诉记者:“上海博物馆的主馆与东馆都位于两轴的横轴上,且又分别位于‘两核’,这需要我们对东馆做出更加精准的定位。”
为东馆的建设,目前上博已经着手进行一系列准备。除了在展览领域尝试新的思路、新的形式,杨志刚馆长透露还将于2017年开始对包括“艺术史、博物馆学、文保科技与修复和考古学”这四大学科启动学科建设计划。
对于上博东馆的展陈设计,杨志刚此前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说:“我想大略可以这样概括,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我们会经过充分的研究来选一些能够有代表性,典型性意义的,能揭示中国古代艺术发生、发展的面貌的主要面貌、主要脉络及其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内容,来做展览。因为展览是要做成一个特定的体系,这跟写书还不一样,脉络需要非常清晰,还要结合我们的馆藏特点。两条辅线,第一个辅线是‘一带一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战略,我们将在回应国家战略的同时来拓展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文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条辅线是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因为上海博物馆虽然是国家级博物馆,它不仅属于上海,还属于全国,属于全世界,但毕竟这个博物馆是以“上海”两个字来命名的,又是在江南这个地域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觉得她又肩负着展现上海和江南文脉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对上海和江南地区的文化有所梳理、有所刻划、有所梳理、有所呈现。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上海博物馆是一个文物博物馆,它所有的展览以文物为基础。当然我们以后也会更多的更好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数字化的手段,体验的方式,但是我想以文物为中心来办展览,这仍然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现在在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我们的藏品基础,因为这些展览要用,因为这些展览要用我们的藏品支撑起来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做文物征集和外借,但首先要利用好馆藏基础。”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大楼,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现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有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