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是“庙会”卖弄还是孕育新的可能
2017-05-15 10:21:27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朱洁树

威尼斯双年展将于5月13日正式开幕。各场馆近日先后举办了预展和开幕活动。主题展中的几位中国艺术家表现如何?中国馆这次带去了陕西华县的皮影艺人,是否依然会因为卖弄中国元素而遭到质疑?其他艺术家也有机会在平行展项目中展现自己,他们又呈现了何种面貌?特别是,此前以“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品遭大火”这则消息惊曝网络的平行展项目,其最终命运如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今天在现场见证了中国艺术家在展览现场的诸种表现。

中国馆:依然被斥为一场庙会,但也许酝酿着新的可能?

每隔几个小时,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便锣鼓喧天。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在展场中心位置展开。来自中国陕西华县的一组皮影艺人在幕布后面,弹着月琴、吹着唢呐,唱着悠扬的小调,并操作着皮影小人。在两边还有两个幕布:一个由威尼斯当地的中国留学生操作,他们带劲儿地跳起,模拟一朵飘过的云;另一个则是由机械装置操纵,展现鲲鹏变化的过程。

军械库展区尽头的中国馆
军械库展区尽头的中国馆

中国馆位于双年展军械库(Arsenale)展区的尽头,每次大戏拉开,都会吸引到不少中外观众驻足。

这场多媒体的皮影表演,包括整个展场中大大小小的艺术作品,都是策展人和四位艺术家交叉合作的集体创作成果。策展人邱志杰将“不息”作为中国馆的主题,呈现了艺术家和民间、传承、合作的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才是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因。

中国馆场景
中国馆场景

表演场地的周边,乃至头顶,布置着大量艺术家的创作与合作。用制作皮影的方式雕刻形成巨大的雕塑,以乱绣体现一幅水墨画作,以不同的传统针法呈现同一幅《骷髅幻戏图》……展览围绕中国传统,汲取经典意象,呈现了种种关于山与海的想象。展场仿佛成了一个可以穿行期间的剧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表演时幕布前后的不同状态,也能感受到民间与学院、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对话。

中国元素,在历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甚至落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使用中国元素,常被认为是媚俗,不使用中国元素,关注度就会直线下降。这届中国馆,邱志杰直面问题,索性选择了两位民间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虽然未能摆脱受到质疑的困境——有参观者直斥其像一场庙会——但这场展览本身,也部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现实处境。

中国馆里的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
中国馆里的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

邬建安和汪天稳的合作已经多年时间了,邬建安告诉澎湃新闻,他在读书时候的研究方向就是传统文化的转换。实际上,当代艺术从民间文化当中汲取养料,已经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汤南南也是善于与人合作的艺术家,但与非遗项目的合作还是第一次,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表示,这次合作时间仓促,但相信它会成为一个契机,在未来打开种种可能性。汪天稳从事皮影艺术已经有50多年时间,作为质朴的手艺人和传统的继承者,参与当代艺术的活动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姚慧芬对于苏绣的困境一直有深刻反思,她认为目前的苏绣创作缺乏原创,这样的局面在本次展览中也有所体现,艺术家依然需要依靠别人的图示来进行创作。但她相信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合作,有望为苏绣开辟崭新的发展之路,苏绣艺术也有望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馆里的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
中国馆里的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

主题展:“艺术万岁”中的8位艺术家

这次主题展“艺术万岁”总共邀请到120位艺术家,其中105位都是首次受邀参展,这也让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展现了新鲜的一面。这次主题展中也有8位中国艺术家参与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内地的耿建翌、刘野、刘建华、关小、郝量、周滔,以及香港的黎青妍(Firenze Lai)和台湾的李明维,他们的作品分别位于策展人克里斯汀·马塞尔设置的艺术家与书本之馆、欢乐与恐惧之馆、大同之馆、传统之馆、时间与永恒之馆。

刘野作品
刘野作品

在绿园城堡(Giardini)展区,策展人仿佛将艺术家的工作室“搬到”了展览现场,观众会看到很多艺术家的床、工作台,当然,也包括提供他们精神养料的——书本。艺术家对于书本的执迷,在耿建翌和刘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两位艺术家均以书本作为创作对象,耿建翌带来一展柜浸泡了水的无字天书,而刘野则画下他父母在“文革”时期保存的书籍,这些书籍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

黎青妍作品
黎青妍作品

黎青妍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占据了欢乐与恐惧之馆的一个展厅,在这里,艺术家更为深入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黎青妍笔下的人物显得质朴而粗粝,但是观众可以从中体味到万千的愁绪,或是刹那的失神,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感。

李明维的作品《不期而遇》是本次展览的特别项目。这是一个流水喷泉的小花园,一个白衣女性不经意间从椅子上拿起一块石头,邀请偶然路过的观众坐下,享受专属于他的片刻时光。当白衣女性回来的时候,她会送给这位观众一份小礼物。一切都是不期而遇的因缘。

李明维《修补计划》
李明维《修补计划》

刚进入军械库展区,便会看见李明维的另一件作品《修补计划》。在彩色线圈围起的长桌旁边,观众可以提供一些私人的织物,工作人员一边和观众聊天,一边用彩色的缝衣线修补、完善它。通过这样的互动,修补过的织物,实际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的过程。这件作品对应的是“大同之馆”的主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正是艺术本身的意义所在。

郝量《潇湘八景》
郝量《潇湘八景》

艺术家关小和郝量的作品都在传统之馆中呈现,体现了艺术(我们)和传统的各种关系。郝量的参展作品是《潇湘八景》,三幅作品占据了三面展墙,它们围合的区域放置了一个展柜,呈现了艺术家寻求不同的意象和元素,研究和探索并进行创作的过程。尽管郝量的作品是比较传统的中国画风格,但是现场的展柜又呈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开放性的探索过程。关小的作品截然不同,她的视频作品将焦点对准了西方经典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在博物馆里,观众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绕着它,全世界的艺术学生都在学习着精确描绘它,它的形象被商品化,出售到世界各地。但这种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中,大卫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艺术家加入戏谑的歌词,将整件作品包装成一首MTV。

关小《大卫》
关小《大卫》

在时间和永恒之馆,是艺术家刘建华和周滔的作品。在作品《方》中,刘建华将金属和陶瓷两种不同材质放在一起,在方形的黑色钢板上,是一滴滴的金黄的陶瓷的液滴。材料本身的特性,坚硬、脆弱、炽热、柔软……反映了艺术家形而上的思考。在展览现场,观众从容而好奇地行走其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过,据说观众在作品上留下的脚印也忙坏了工作人员,他们不得不经常回来打扫一番。

刘建华作品
刘建华作品

展览的尽头,在一排低矮的小屋里,是一系列视频影像。在这里,艺术家仿佛逐渐沉入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或者面对一些超越现实的永恒命题。周滔的视频作品也位于其中一间小屋内。他以独特的镜头视角对准日常生活,仿佛是一则悠远的寓言。

平行展:有人脉有资本即可举办,水平高低不齐

澳门馆王祯宝作品
澳门馆王祯宝作品

在主题展和国家馆之外,中国艺术家也总是会热情参与平行展的项目。香港、澳门和台湾,每届双年展都会组织艺术家参展,他们的展馆也在平行展中呈现。此外,一些其他艺术家也会参与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在威尼斯双年展同期举行,鉴于很多展览并不需要学术上的审查,因此类型、水平,也往往高低不齐。

谢德庆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
谢德庆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

台湾馆位于圣马可广场附近,正是游客络绎不绝的地段,艺术家谢德庆的个展“做时间”在此举行。谢德庆几乎是一个具有传奇性的艺术家。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美国纽约进行了五件为期一年的行为作品,此后在艺术圈销声匿迹。据说他为了去抵美国而成为一名海员,并在轮船到达纽约时跃入河中,成功完成偷渡。在做行为艺术的这五年里,他依然是一个非法移民的角色,因此这些作品也都指向了极端的生存体验。

谢德庆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1-1982》(户外)
谢德庆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1-1982》(户外)

《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规定自己在每个整点在打卡钟上打卡,将自己受制于一个令人昏眩的法则。《一年行为表演1981-1982》(户外)则规定自己一整年生活于街头,不进入任何遮蔽物。这两件作品虽然叙述起来很简单,却是对于艺术家坚韧性的极大考验。本次展览呈现了非常丰富的作品相关文献,例如他每小时打卡的照片密密麻麻排布了一整个展厅,还有他在纽约街头生活期间的每日作息、行走轨迹和吃饭花销,也都记录在案。谢德庆有自己的创作哲学:“生命是生命徒刑,生命是度过时间,生命是自由思考。”他以各种方式虚度一年时间,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通过完善的文献资料,这些历经辛苦完成的时间又被鲜活地拉回到展厅里,观众面前。展览同时呈现了艺术家在移居美国之前的几件行为作品,以及关于他最新的一部纪录片。

香港馆 杨嘉辉《赈灾专辑》
香港馆 杨嘉辉《赈灾专辑》

澳门馆和香港馆都位于主题展军械库展区的正门口,也是艺术爱好者的必经之地。澳门馆带来了艺术家王祯宝的作品。他的雕塑形象来源于山海经等志怪故事,又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转换。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澳门馆建筑的局限,不能承担重负,他不得不用发泡胶来制作雕塑,做出像是石雕一样的效果。香港馆的艺术家杨嘉辉带来了他的《赈灾专辑》,他通过刻意修改和创意误读《We Are the World》和《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等经典歌曲,考察了慈善单曲的兴起及没落,也借此探索社会、哲学及政治等议题。艺术家将展馆打造为声光效果俱佳的黑暗放映厅,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圣马力诺馆“友谊计划”
圣马力诺馆“友谊计划”

去年肯尼亚国家馆被中国艺术家“占领”的新闻曾经成为热议话题,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现自己的热切愿望可见一斑。事实上,威尼斯双年展的圣马力诺馆也有和中国艺术家合作的传统,只是,它每次都会在“友谊”的主题之下,同时呈现两国艺术家的作品。或许因为这样的展览大受艺术家欢迎,这个被意大利包围的、仅有61平方公里的国中国,这次在威尼斯全城开辟了多达4个展区。当澎湃新闻记者按照地图指引找到其中一个展馆,却发现其展区位于一个饭店之中,5月11日,饭店服务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展览尚未开放,要到5月13日威尼斯双年展正式开幕之后,才会对外开放。

“形式”平行展
“形式”平行展

威尼斯双年展虽然盛名在外,其主题展由资深策展人操刀,国家馆的参展艺术家又有名额限制,但其平行展却没有什么专业性的门槛,因此几乎任何拥有人脉和资本的艺术家都可以参与其中。在里亚托桥附近,另一处游客必经之地,有一场名为“形式”(MODUS)的展览,有6名中国“艺术家”参与其中。这些参展者既有策展人、艺术家、摄影师,也有喜欢艺术收藏的企业家。据悉,这些艺术爱好者在参加了一场“艺术邮轮”之旅后,纷纷投身当代艺术的创作,并呈现出一场像模像样的群展。参展者之一、摄影师汤辉表示:“被(艺术)启蒙的感觉真好。”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次邮轮之旅是源于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在威尼斯举办这样一场展览,也是对这个理念的贯彻。以同样理念参与其中的,还包括策展人陆蓉之,她本次的参展作品是《萌奶奶天团》。据悉,她将带领50名参与者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进行热烈纷呈的广场舞表演。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