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写实主义:五十年的绘画历史
2017-06-15 14:05:13 来源:艺术中国 

位于荷兰鹿特丹的艺术厅(Kunstal)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鹿特丹文化艺术中心的地标所在,其策划举办的展览也一直在荷兰拔得头筹,刚刚于6月4日结束的特展《超级写实主义的五十年绘画史》就是2017年的展览亮点之一。

集结30位艺术家,70件绘画藏品,鹿特丹艺术厅博物馆翔实细致的将这一艺术运动的由来以及发展历史分为三条主线即“历史:第一代超级写实主义”;“高潮:第二代超级写实主义”与“当代:第三代超级写实主义”为观众普及超级写实主义历经五十年的风雨变化。除此之外,本次展览还关注公共教育目的,引导大众关注摄影术发明之后的当代艺术发展进程。

这是鹿特丹艺术厅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超级写实主义的大师级作品集结起来, 跨越了不同的年代和地域,包含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更难能可贵的还有来自最新一代艺术家的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Chunk Close”; “Robert Bechtle”; “Richard Estes”; “John Salt”; “Franz Gertsch” 以及“TjalfSparnaay”等等。

何谓超级写实主义?

“超级写实主义”又称“高度写实主义”,是艺术史发展进程的一个流派,简单概括其风格即为“类似高分辨率的照片”。自20世纪起早期以来,超级写实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运动和艺术风格逐渐发展起来。从 1970年代的纽约开始,超级写实主义发展的轰轰烈烈,随后传播至欧洲以及世界各地,它是受电视和电影刺激的感官延伸,依赖摄影术,是都市生活形态的产物,呈现的是人工的自然。

前因后果:“照相写实主义”和超级写实主义”

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照相写实主义作品获得成功后,一种表现摄影的绘画方式加入艺术世界,它即是“超级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也可以看作是“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的发展延伸,但两者也有显著的差别,不可以简单的略作同类讨论。

“照相写实主义”效仿模拟摄影技术,为了符合照片的整体设计,常常省略或抽象一些细节,只是简单强调模拟摄影技术诣在单纯重现其场景。 “超级写实主义”虽然本质上参考照片,但对作品中的对象和场景描绘的非常精致,创作出原始照片中并不存在的新的对现实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基于对现实的描写,也有艺术家本身在创作中所看重的人物表情,政治价值,叙述元素和场景等等,而这些恰恰是超级写实主义所追求的美学哲学,即再创作-创建一个虚拟的现实,一个令人信服的幻想,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一个模拟。

“逼真”与“放大”

“超级写实主义”的创作元素可以概括为两点,即逼真与放大。逼真是指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更关注细节和对象,艺术家在创作时使观众得到高清晰图像幻觉,但又比图像而更为精致。而为了体现逼真的细节,“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几乎都是巨幅尺寸。艺术家通过幻灯机等技术手段,将照片放大几十倍后进行精确的模拟,基于这样对细节的模拟,再创作出饱含社会语境,文化思想以及政治主题的刻画和表现。

当观众面对“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时,常常感觉到巨大的冲击力觉得非常的不真实。这是因为艺术家将我们平日的观察方式进行了颠覆,增加了许多肉眼观察时根本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其视觉冲击力不可言喻。

第一代超级写实主义:《美国的最爱》,1989
第一代超级写实主义:《美国的最爱》,1989

“五十年发展进程:三代超级写实主义”

超级主义诞生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于上世纪60和70年代第一代超级写实主义画家孕育而生。他们大多采用五个步骤作画:观察,查看,拍摄,选择和绘画。出生于1928年的美国画家Ralph Goings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在Goings的非解释性绘画中,他的绘画主题集中体现在美国人的生活场景。皮卡汽车,超级市场,汉堡包,以及纽约市民的越野运动无不称为他创作的题材。而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布面油画作品《美国的最爱》,从对桌面调料一一描绘与展示,这幅布面油画生动展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产阶级生活一隅。此外,Goings还以35mm的幻灯片创作技艺而闻名,在他的创作过程中,通常都要使用上百张幻灯片以达到他所追求的“将机械化的照片变成传真的现实”。

第二代超级写实主义:《罗茜的餐厅》,2011
第二代超级写实主义:《罗茜的餐厅》,2011
布面油画
Robert Gniewek

第二代超级写实主义由活跃于70,80和90年代的画家带入了一个新的语境,不再局限于发源地美国,开始向欧洲拓展。并且加入了更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声表达。美国画家Robert Gniewek以描绘美国当代路边文化和当代城市景观而闻名。他的作品尺寸巨大,绘画题材大多为电影院,汽车旅馆,加油站,咖啡馆等等,而在他作品里最常出现的城市景观就是来自他自己所居住的底特律。Gniewek分享了这些“不起眼”的美国日常生活迹象,作为第二代的超级写实主义画家典型代表,他将自己的作品总结为对过去年代的怀旧,展现了时间和社会进程对“发展落后”的刻薄和遗忘。

经历了萌芽和高潮,第三代超级写实主义的浪潮中心在20世纪末期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使用电子技术,即创作时所需的采集照片的技艺方式由数码摄影取代了胶片摄影。出生于1954年的荷兰画家TjalfSparnaay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他观察普通的生活,将每日重复的生活场景作为绘画题材。比如“早餐”;“可乐罐”;“煎蛋”等等。他的作品向荷兰17世纪的“静物画”致敬,但始终以“超级写实主义”为核心,风格为“逼真”与“巨大”。

第三代超级写实主义:《煎蛋》,2008
第三代超级写实主义:《煎蛋》,2008
布面油画
TjalfSparnaay

目前,在社会发展进入电子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不管摄影术和超级写实主义是如何相互依赖和辩证的发展,仍然还有大量的艺术家延续超级写实主义的风格进行创作。虽然策展人并未在此次叙述历史的“超级写实主义的五十年绘画史”中提出任何疑问或是阐述对未来的判断,但此次展览无疑是肯定了“超级写实主义”在当代艺术进程中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基石。也让人不由的幻想,随着VR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或许能看到第四代甚至第五代“超级写实主义”的发展。

作者:汤溪(Sissi Tang)现居阿姆斯特丹。自由撰稿人,文字见于《悦己》《T:纽约时报风尚杂志》“荷兰在线中文网“,“新浪收藏"等媒体。荷兰乌特勒支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专业学士,曾任荷兰国立博物馆项目经理,现任梵高博物馆战略顾问。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