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以说是中国雕塑界为数不多的、真正民族的雕塑艺术家。他在传统的中国式雕塑作品里融入西方近代雕塑的想法和实践过程。但真正定位他作品的风格的,还是他长期居住在贵州少数民族山涧地带这段长达25年的人生经历。因此他把在贵州的生活感悟很自然地表达在他的作品当中。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雕塑艺术家田世信。
1986年《山风之一》 木 65x35x30cm
他的艺术并非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那文化,再从那种文化中将生命的力量翻铸出来的人。我们在田世信的雕塑中看到了生命的律动和悲怆的情怀,他对形式与风情的超越,连同个体的生命意志,深深地融合到他的作品之中。
田世信,1941年3月出生于北京。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教学,1978年调贵州省艺术学校,198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
田世信1941年3月出生于北京,在北京的胡同里度过了童年、以及少年时代。1956年开始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预科及本科部,学习雕塑及油画专业。田世信在学期间,曾跟卫天霖、吴冠中学习,深受他们的影响。因此他在传统的中国式雕塑作品里融入西方近代雕塑的想法和实践过程,是从在校时候就开始了。
《侗女》之三(大头像)1993年 大漆 75x70x85cm
1984年 《谭嗣同像》之一 木、石膏、铜 35x32x45cm
1964年田世信从学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位于中国西南方的贵州,在那边居住了25年的时间。因此他把在贵州的生活感悟很自然地表达在他的作品当中。他有些作品中,山涧地带的人们的生活成为主要题材,并且吸收了当地居民们强烈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感。
《高坡上》之《小稿一人》1988年 铜 15x15x15
《山里人》1992年 木 35x35x100cm
侗女
“我当年才23岁,记得到那儿的第一天,屋子简陋不堪,房间都是木板隔开的,贵州那个地方又成天地淅淅沥沥下着雨,所以心里的酸楚没法形容,从此,在县城中学教书的日子就在孤独与苦闷中开始了。”学校也开设美术课,这位北京来的大学生开始了在贵州长达25年的生活。
田世信在贵州的25年期间,用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与独特的雕塑语言,将贵州乡土艺术推介给广大观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界“贵州现象”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感慨:“贵州,以往人们心目中的贫穷、落后之地,但并没有让我觉得困苦、压抑。贵州少数民族老乡豁达、乐天、自在……在我的作品中时常出现。在贵州的25年,是我人生中特别有效的25年。”
《小马》1989年 铜 直径20cm
《阳光下》1993年 铜 37x37x45cm
木雕作品《欢乐柱》,是个人雕塑艺术语言重要性的开启,给当时的雕塑界带来一股巨大的陌生感和震撼力。这是雕塑艺术由“工具论”过渡到“审美论”的标志性作品。他这种独特的、极具个人性的雕塑艺术语言,对新一代当代雕塑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4年《山音》之一 铜260x400x220cm
《山音》中人物形象,还是田世信手下常见的少数民族山民。表现的是山民们最富于生命激情的时刻——在大山中讴歌长啸。将人物形象中坚毅、艰辛,还有充满情怀的生命巅峰状态展示出来,在他手下的这个世界里,生命在挣扎、呐喊,也在欢呼奔走,痛苦与欢乐共存,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
田世信曾经长期在贵州的工作经历,让他对于大山里的人们满怀深情。让你几乎立即闻得到他们的烟气和米酒味。似乎看到了那种纯为自己跳的舞和只给情人唱的歌。
《母与子》1993年 68x10x165cm
我们感受的到到他将材料由官感感觉到精神感觉的处理,25年的西南山地生活使他与粗犷淳朴的山民血肉交融。通过对山民生活的深入挖掘,田世信向我们呈现的是他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思索,是他借山民形象表现出的人性中最值得凝铸的精神。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田世信,带着他的家人,落户于僻静的京郊。有家人陪伴、按时进出工作室。而无论时在贵州的他,还是如今在北京的他,不变的除了对艺术的坚持,还有真诚爽朗的性格。
田世信一家
田世信在工作室
田世信刚刚到贵州清镇时还是单身汉,以养鸡为乐。婚后就在文化馆后院养鸡、养鸭、喂狗。一次,他亲自给生病的鸡做手术,用棉线给鸡缝伤口,被救活的鸡后来还能生蛋、孵小鸡。而婚后在田世信夫人眼中,先生是“双刀能手”:一手握雕塑刀,一手握菜刀,双手齐舞了一辈子。比如离开贵州二十多年了,他仍然坚持年年剁一坛糟辣椒,自己吃,还能送朋友。而在女儿眼中:“爸爸教会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对自己的作品永远真诚。”
年少时的田世信
2000年《高坡上》系列之三 陶 高85-100cm
《躯干之一》1991年 铜 8x16x59cm
田世信的雕塑中,另一领域是已作古的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系列肖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就相继完成了《司马迁》、《谭嗣同》、《老子》、《齐白石》、《唐女系列》、《王阳明》、《屈原》、《鲁迅》、《秋瑾》等历史人物的雕塑,这些艺术形像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物化,通过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本身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但是在他的艺术创造中起着更有为主导的作用的是其中的精神力量,是他强旺的生命精神使得田世信的艺术生命得到充分的生发和展开。
1987年 《屈原像》之二 (半身小型) 陶、铁 27x15x50cm
1988年 《司马迁》 铜 100x97x137cm
1998年《老子》 木 152x45x55cm
2013年 铜《少年才子王勃像》 铜95X53X111cm
《鲁迅头像》1995年 铜 39x15x25cm
在鲁迅那清瘦的面孔中,我们体会到的是民族的沧桑、民族的责任和焦虑。同样这种情结表现在《老子像》、《屈原像》、《司马迁》、《谭嗣同》等人物雕塑中,又体现出他对于悲剧性精神的思考。
1994年 《自雕像》 木 43x46x50cm
工作中的田世信
“我是在雕塑艺术浑厚雄健的人物体积中,追求那种让人追忆的苦涩的美感,去传达我的历史意识。创作过程始终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我。”
注: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