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印象中的四季心象,还是写生纪录而得的山川美景,风景绘画作为艺术家心眼合一的创作题材,为其绘画技法和精神底蕴的综合体现。本季秋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汇聚了日本美术大家石川钦一郎难得一见的油画作品《台湾风景》、杨三郎描绘日本高地的日出雪景代表作、苏天赐笔下凝链的初春溪岸、陈钧德富丽的山溪之境、以及洪凌笔下的黄山秋韵,邀四海藏家籍由透过大师之笔,饱览丰美的时代风景。
耀眼的“光之乡”
石川钦一郎笔下的台湾风景
石川钦一郎于台湾户外写生
回顾二十世纪台湾美术的发展,不难发现其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时期是在日治时期奠定的,在此期间,“台湾新美术运动”的发迹与推动,主要透过日籍美术教师的传授,透过实西式的美术教育,推广水彩及油画技法,使当地美术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过程中,知名日本艺术家石川钦一郎,为台湾近代西洋美术的最重要启蒙者之一,透过他的引领,使写生及现代的美学观念在美术界中普及,受他影响的学生有李石樵、陈澄波、倪蒋怀、蓝荫鼎等,在日后都成为台湾现代美术史上的风云人物,石川钦一郎也因而被誉为“台湾新美术运动的导师。”
总督府旧藏
罕见油彩之作
Lot 819
石川钦一郎(1871-1945)
台湾风景
油彩画布
43×51 cm
一九二六年作
来源
台湾总督府旧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HKD : 400,000 – 600,000
本次上拍的《台湾风景》作于1926年石川钦一郎二次来台期间,为其罕见的油画精品,并曾为台湾总督府旧藏,来源殷实。大多于市场可见的石川之作多为水彩作品,且尺幅甚小,如本件作品般的大尺幅油画之作,于艺术家存世作品难得一见,弥足珍贵。
《台湾风景》作品局部
作品完美演绎了艺术家侧重光线的绘画特点,画面中央强烈的照射之下,村落里红瓦的家屋色彩明亮,让人有犹如置身义大利南部或西班牙乡村之感。左方的蜿蜒小径,将观者的视线指引向前方,推展了空间感;前景的建筑、中景的绿草、远景的村落层次分明,用色温润朴雅;天空中形态肆恣的白云,彰显了艺术家轻快的笔风,为画面增添一抹生命的活力色彩。《台湾风景》囊括了艺术家最钟爱的土地元素:明亮的光线,红砖与老建筑,绿色的草地或灌木及蜿蜒的道路,共同构筑出眼前的美景。相较日本的干燥寒冻,南国岛屿的热烈阳光,使得情境实物于眼前变得明快而清新,让石川钦一郎亲切的称呼台湾为“光之乡”——朴质中潜藏着耀眼的光辉。
以心画境的时代推手
杨三郎《松间晴雪》
Lot 820
杨三郎
松间晴雪
油彩木板
21.5×27.5 cm?
约一九八〇年代作
来源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HKD : 800,000 – 1,200,000
提及台湾现代美术发展,杨三郎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曾先后留学法国和日本,亲炙西方现代艺术的灵光,吸纳东西方艺术之精华,后一手创立且参与了“台阳美协”在内的多个先进的艺术组织,为本地艺坛带来一股积极的向上力量,更为日后蓬勃发展、海纳百川的艺术界铺垫了自由交流的基石。杨三郎在1924年入读彼时日本两大西洋画的教学圣地之一的关西美术学校,师从推崇“外光派”的黑田重二郎,学习了西方印象派对于光影的捕捉和细腻画法,搭配其天性所赋予的热情、大胆的用色,他以浑厚的油彩在画布上挥洒,风格强烈,独树一帜,令人过目难忘。
「台阳美协」主要成员附台中拜访仕绅杨肇嘉时于途中的合影。前排右起吕基正、洪瑞麟、陈德旺、陈澄波、李梅树、杨肇嘉,后二人为李石樵与杨三郎
杨三郎主张走出画室,让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经过对大自然的反复观察和体会,具体掌握了景物的特质与精髓,才能毫不迟疑的下笔,捕捉自然的转瞬变化。本次登场的《松间晴雪》即为其1980年代赴日本上高地行旅间的创作。或许是因为出生于台湾,学成归国后亦回到地处亚热带气候的家乡作画、生活,因此他创作了大量海景、夏日之作,却少见雪景的描绘,因而显得此作更加珍稀。
《松间晴雪》 作品局部
在创作《松间晴雪》时,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杨三郎在创作上丝毫不减热情,且因为生活与精神状态上的余裕,笔触更加奔放写意。作品中,白雪皑皑之下,依然可见雪松的树干与枝叶,远景间太阳冉冉上升,温暖的光彩照耀着一片寂静的松林,除为雪地带来温暖的气息,亦为这景致增添一份悦人的静谧感。近看,可见艺术家巧妙的以靛蓝、靛紫、墨绿等变幻丰富的色彩,表现出松树枝叶的细节,以及太阳升起后雪霁的质感。而经由灰色、白色颜料的层层厚涂,建构出雪点搭落枝头的生动景象,带来冬天特有的气息。丛林中隐约可见的几抹树棕色,象征季节的交替,而秋日的余温,在晨曦的光晕下,与冬日景致交融在一起,凝结出岁月更迭之美。那笔直的松树,仿佛杨三郎艺术生涯的内心写照—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逐与坚持,和对生命的真实敬意。
自然之灵语传统之意趣
苏天赐《静静地溪流》
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家,苏天赐的油画创作于传统中呈现出一种诗性的“写意”风貌。1948年,作为林风眠画室重要成员的苏天赐回校任教,成为杭州国立艺专的艺术先锋,凭借着对自然的热忱,从大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一路向北,前往甘肃,新疆等地写生,不同地域带来的鲜明视觉感受使苏天赐的风景油画创作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面貌。
Lot 818
苏天赐(1922-2006)
静静的溪流
油彩画布
55×55 cm
一九九〇年作
出版
1994年,《任微音.苏天赐精品典藏集》,创艺堂艺术经纪公司,台北,第六十一页
来源
敦煌艺术中心,台北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250,000 – 350,000
作品《静静的溪流》曾展出于台北敦煌画廊,是苏天赐风景油画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尤为珍贵。艺术家以概括凝链的画风描绘了初春溪岸的静谧景色,构图简洁,寓情于景,在追求外在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心意象的表达。苏天赐用勾画枯枝的线条和书法般的笔意将自然之景进行主观的诗化表达,使景物带有鲜明的江南气韵,渲染出宁静淡雅的东方意趣。
苏天赐《静静地河流》被收录于艺术家1994年的发表物
在用色上,艺术家刻意回避了鲜亮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无论是对远山的概括性描绘还是溪流的细致刻画,都致力于表现灰色调的微妙变化,以沉静而温婉的色彩传达出生机盎然的春意。枝头的点点新绿捕捉到生命的复苏之意,与远山一同营造出天空的疏旷苍润之感,使观者于恍惚间置身于画中的迷蒙山间,又倏然初醒,在刹那间回到80年代的那一抹春色中。
意写天地静观东方
陈钧德《山溪》
陈钧德于1937年生于浙江镇海,是上海现代绘画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艺术家,早期曾受教于林风眠,颜文梁,刘海粟等人,致力于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语言融入中国传统审美体系,曾先后于国内、香港、新加坡、巴黎、日本等地举办个展,受海内外艺术界赞誉。陈钧德用带有印象主义与野兽派倾向的色彩与笔触表现中国式的写意精神,形式超脱自由,色彩微妙精准,以抒情式风景最具影响力,用跨越东西的艺术语汇营造出充盈天地的自然之境,从而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海派风格。
Lot 821
陈钧德(b.1931)
山溪
油彩画布
70×80 cm
一九八九年作
出版
1994年,《陈钧德》,水天中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第20页
来源
现亚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HKD : 150,000 – 250,000
本件《山溪》完成于1989年,并收录于广西美术出版社1994年所出版的画册中,是陈钧德最早见诸于出版物的作品之一,为藏家亲自拜访画家所购藏,逾三十年来保存完好并首度现身拍场,实为画家早期创作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山溪》收录于1994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家最早发行的画册之中
和画风重意,色彩亮丽的后期创作不同,《山溪》用色沉稳厚重,大量褐绿相间的纯色块的涂抹,使斑驳背景呈现出微妙的色彩变化,突显出树林山间水气迷蒙的真切氛围;而橙、黄、蓝等色的缤纷点缀,则带有莫内创作的丰富与细腻,并进一步突显出山景的空气感与丰富层次。陈钧德没有套用透视与明暗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语汇,而是将其融入东方式的意趣与神韵,用塞尚与德朗般的形式美抒发自身情绪,色彩衔接如行云流水,溪水,草木,山石,笔过飞白,零星画布尚未覆盖,而充满细腻变化的朦朦山色已浑然天成。
俯仰天地溪山卧游
洪凌《秋溪图》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中国当代画坛或以苏联具象写实、或以政治波普风格为潮流的同时,洪凌就已经决定选择一条人烟相对稀少的路来行走。他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创作养分,将历代文人向来注重的风格气韵加以创新,更致力于持续开拓其创作内容,故其山水意象之作多具传统笔墨美感,内敛而显得大气,为新时代的山水精神注入了更多体会与内蕴。
Lot 770
洪凌(b.1955)
秋溪图
油彩画布
63×98 cm
一九九五至二〇〇一年作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HKD : 220,000 – 320,000
此次上拍的1995年《秋溪图》,是洪凌于1992年落脚黄山后,开始发展兼具现代形式与传统人文内涵之创作路线的一个例证。此作脱胎自古代书画中惯见的“溪山卧游”图式,虽然尺幅不大,却尽显精微中见广大之开阔格局,足见其对传统理解之深。画面正中,洪凌描绘了为群树所环绕、座落在平野之上的几幢黑瓦白墙的屋舍,连同屋舍前有小舟停泊的一湾溪水,乃至于由灰色渐层涂染的远山,都已经若有似无地染上一抹秋意。虽说构图有着明显传统山水形式,但其所着意者却是以油彩颜料,透过皴法一般的短劲笔触,不经意地自左而右安排了有如弧线般的树木,来构成整件作品的抽象动感。再加上和缓而平稳的色调统摄了整个画面,让人情物景交融其中,展现出人与自然造化的契合。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