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逻辑
2017-10-16 09:13:11 来源:经济参考网 

\

我有一个“成功人士”朋友,是位老于世故的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他讲的一个故事让我有了撰写此书的灵感。有一天他路过伦敦的一个画廊,橱窗里展示的一幅画引起了他的兴趣,作者是一个知名的二流民粹主义艺术家,仍然在世。因为口袋里有刚发的奖金,而且他觉得这幅画的价格应该和他估计的差不多,于是他走进画廊想要购买这幅画,却被告知他不能买。他问:“这幅画不是出售的吗?”画廊经理的回答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是出售的,先生,但并不是卖给您的。”不过他被告知可以联系这位艺术家的经纪公司,看看还有什么办法。

虽然我的朋友并不是那么渴望得到那幅画(像他自己说的,那只是一幅对自己而言可有可无的作品,它的价值不过数千英镑),但他还是按照画廊的建议做了。他得知事实上这幅画很快就要被拿出来拍卖了,如果他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竞标。此画在拍卖中的出现至少给了他一个指导性价格,比他预期的要低。拍卖的前一天,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没法亲自去拍卖现场,因为那是一个工作日(大多数的拍卖都在工作日进行),而且因为有数百件拍品,拍卖行很难估计出这幅画的竞标时间。他问是否可以办一个委托竞标,但已经太晚了(需要至少提前24小时办理)。没办法,他只能放弃。

他想买的那幅画最后流拍了。按照他最初的要求,拍卖行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仍然有意购买。“当然啦,”他说,“我愿意付卖家设定的保留价来购买这幅画”(他觉得保留价应该比他本来准备在拍卖中出的价要低)。拍卖行请他提供了详细的个人资料,说是要拿给卖家核准。4个星期之后,他的购买要求没有被核准。最终他还是没有得到那幅画。

中间那4个星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始终是个谜。最有可能的是,卖家改变了主意,他想得到比当初自己设定的保留价更多的钱。或者在这段时间其他人出了个更高的价钱。总之,我朋友几个月前就准备付出去的钱变得没有了用武之地,这使他对再次求购艺术品多少失去了兴趣。

这个晚宴上听来的故事一层层揭开了艺术品市场功能失调的问题,也把我在艺术品市场上工作以来经历的事情解释得很透彻:虽然经营手段看上去和其他行业或资产很相似,但艺术品市场其实有着它自己的规律。从深层次上看,艺术品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学上的谜题。它很少遵循传统的供求规律,也经不住任何理性的分析。

但是作为一个相对小而不透明的行业,艺术品交易散发出的魅力和优雅气质吸引了巨额财富的投入。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小型商业画廊开幕典礼上出现的(其他)行业大佬,或者艺术节期间酒店和餐厅飙升的营业额就明白了[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每年3月举行的TEFAF艺博会,能为这个12万人口的荷兰小城吸引到7万多名游客]。

而且,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越来越积极地提倡复杂而多样化的资产配置,艺术品作为一项投资就显得更具吸引力了。因为金融市场创造出了各种衍生产品、交易所交易基金,以及其他复合金融工具以便更好地控制风险和回报,人们理所当然地想考察一下艺术品或葡萄酒之类的其他收藏品,在复杂的投资领域里是否也有类似功能。同时,那些在金融领域赚了钱,希望投资于这类更加美丽又能彰显品味的财富形式的有钱人,发现假以时日有些藏品看上去也能升值,那为什么不把它放到彭博(Bloomberg)终端上和其他传统投资对比看看呢?

虽然目前很多宣传资料上都在鼓吹艺术品作为资产的好处,实际情况还真不好说。从我朋友的故事里可以看到,画廊对有意愿的买家并不怎么热情地接待、价格也不透明(特别是考虑到画廊和拍卖行贡献了整个市场一半的交易额),这些问题都妨碍了把艺术品和其他资产(公募股票、黄金、地产、葡萄酒)做一个真实的比较。即便是在透明度较差的私募股权基金领域,也能找到相当多的数据来建立一些指数,评估风险和回报。

在我看来,理解艺术品这方面特质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那些经常被拿来和艺术品做比较的行业和资产(虽然不是深层的比较),从侧面来了解。通过它们的共性,特别是那些本质上的共通点,我们可以对艺术品这个精妙而迷人的市场有一个更加广泛的了解。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