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于1920年秋抵达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之际,他在画室有位才华横溢的同学,那是一位来自阿尔萨斯地区的年轻人,名叫莫里斯·埃林格(Maurice Ehlinger)。他们一起师从弗朗索瓦·弗拉孟(Fran·ois Flameng)先生。弗拉孟先生曾是绘画有关大革命和帝国(埃劳之战)主题的大师,他是著名的大型装饰画创始人(在索邦大学),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画家(见于法兰西军事博物馆),更是美好年代整个欧洲上流社会人士的肖像画家(见于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1923年,弗拉孟先生去世,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成为了徐悲鸿和埃林格的老师。
20世纪30年代,让-罗伯特·皮奈(Jean Robert Pinet)同样也师从接近阿尔伯特·贝纳尔(Albert Besnard)的吕西安·西蒙,当时正值新一代中国艺术家抵达法国,其中就有潘玉良和吕霞光。那个年代诞生了中国留法艺术家协会,同时,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画室里,法国青年艺术家群体正在接受美术训练,他们与自己的中国同学在艺术上有着相同的见解。这个法国青年艺术家群体被称为“新生力量”团体,他们当中有一位名叫的乔治·罗纳(Georges Rohner)的先导人物。对所有这些艺术家而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理念:素描及写实的诗意。
然而,当时还有其他的艺术团体,同样也接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如果说何塞(Heuzé)在蒙马特高地的确放荡不羁,在红磨坊是十足的舞者,在俄罗斯是真正的冒险家,那他也是热衷于马戏团题材创作的一位名副其实的画家。由于在绘画方面所表现出的才华,何塞最终被任命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老师,后来,他甚至还获得了法兰西美术学院的院士席位(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一位加利福尼亚州的女演员也能够成为英国王妃……)。
同样的还有克罗多(Claudot),他是无政府主义者群体中最为激进的一员,在1928年和林风眠(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学生)一起赴杭州国立艺术学院任教前,他也经常去第戎及巴黎地区的美术学院(第戎地区的美院是巴黎美院的姊妹学校)。
如同诗人普雷维尔说过“对于那些相爱的人来说,巴黎很小”一般,对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而言,艺术的世界很小。
注1:1948年埃德蒙·何塞(1884-1967)获得了法兰西美术学院的院士席位,席位号5号。该席位在1825年至1867年间曾经是多米尼克·安格尔(Dominique Ingres, 1781-1867)的席位。法兰西美术学院的院士席位为终身制,当选院士是极高的荣誉,朱德群先生、赵无极先生曾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当选法兰西美术学院院士。
注2:安德烈·克罗多(André CLAUDOT, 1892-1982):安德烈·克罗多从1908年起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学习,并开始在当地的报纸上投稿刊登自己的素描作品。1909年,获得其所在省份发给的奖学金之后,克罗多北上巴黎,进入巴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就读。在此期间,他曾和马蒂斯一起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出作品。他和一些无政府主义者经常往来,并为一些反对教权的报纸,如《极端自由主义者报》、《光明》、《无政府主义期刊》等,创作素描画。1926年,他对于东方的满腔激情促使他跟随林风眠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两地的国立艺术学院中任教,有众多中国学生,如萧淑芳、李可染等。1931年,他重返巴黎,随后又回到自己曾开始学习绘画的第戎美术学院任教。1941年去职后,他转而投身法国在德占时期的抵抗运动,随后成为法共的一员,积极参加解放斗争。克罗多的晚年时期则主要以绘画创作和教学为主。
撰文:菲利普·杰奎琳先生(M. Philippe CINQUINI),艺术史学家,法国夏尔·戴高乐-里尔第三大学(Charles-de-Gaulle - Lille 3)艺术史博士、研究员;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教授;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授权中国地区研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外理事。 翻译:宋鑫
弗朗索瓦·弗拉孟
梅尼耶夫人
1907年
布面油画
181.6x124.4cm
参展:
《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2014-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
出版:
《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展览图录, 2014年, 第244-245页
《美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4年12月刊, 第133页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2015年第4期, 第20页
《中国美术·世界语境——21 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二)》, 现代出版社,北京,2017年
弗朗索瓦·弗拉孟于 1856 年出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雕刻艺术家利奥波德·弗拉孟,这也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弗拉孟很早就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达仰-布弗莱、贝纳尔以及柯罗蒙一样,他也是在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的画室学习的。1875 年,他首次参加巴黎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出,并在此后成为“美好年代”期间响赫声名的艺术家之一。1879 年, 他以作品《吉伦特派的征召》荣获了沙龙的大奖和奖章。
和许多画家一样,弗拉孟深为赛德耶这个地方所吸引,他和安托万·尚特耶、让·阿弗莱德·德布罗斯等人往来密切,也是赛德耶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此外,他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也笃交颇深。1882 年,萨金特创作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画作就是以弗拉孟和他们共同的好友保罗·黑鲁为模特的。
François FLAMENG 弗朗索瓦·弗拉孟 1856 - 1923
弗拉孟也是著名的装饰画家。他曾在 1895 年和 1897 年参加了巴黎喜剧歌剧院的装饰工作。1900 年,巴黎-里昂-地中海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则向他征订了一幅大型装饰画《蓝色火车》, 用以装饰巴黎里昂火车站的餐馆大厅。1891 年,他还为第一批法国银行的纸钞完成了一系列素描设计,所绘图案后被用在 1938 年至 1945 年发行的五千法郎的钞票上。
弗拉孟在 1900 年前后成了一位顶级画家,也很自然地留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师。1905 年,他入选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后来又成为法兰西美术学院院长。弗拉孟是一位真正的“美术界的贵族”,他兼具艺术资质、地位和财富。他在凡尔赛宫附近拥有一座城堡。
1914 年,他应征入伍,成为最早的官方画家之一。在激烈的战火中,他也想方设法去探望并支持自己在步兵部队征战的儿子。当时已经 59 岁的他并不创作架上画,而是当场画一些速摹,然后带回画室进行再创作。他那些表现一战主题、满含着情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在法国和英国都受到了极大的认可。他的许多战争主题的作品都由巴黎军事博物馆收藏。
弗拉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题材画家,徐悲鸿在 1920 年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时就选择到他的画室学习。而另一方面,弗拉孟同样善于创作风行于十八世纪末的室内生活场景画以及著名人物的肖像画。这部分的创作为他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都赢得了重要的声誉, 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十分欣赏他的作品并亲自购藏。他的好几幅画作,尤其是描绘法皇拿破仑一世家庭生活场景的那几幅,先后由罗曼诺夫家族以及俄罗斯国家购藏,比如《马勒梅松的聚会》,以及《拿破仑与罗马皇帝在圣克洛德》等。此外,弗拉孟也是杰出的收藏家,他的妻子 1919 年去世之后,他出售了自己的所有藏品,其中就有夏尔丹,凡·艾克,德拉图尔, 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巴黎著名的乔治·柏提画廊为此特别编撰了一本重要的艺术品图册。
弗拉孟是法国“学院派”绘画大师。这些大师如今正由艺术爱好者、艺术品收藏家以及艺术市场上的活跃人士们重新发现。
莫里斯·埃林格
年轻女子肖像
1930年代
布面油画
41x33cm
埃林格的父亲是阿尔萨斯人,曾于1871年参加抵抗德国对阿尔萨斯的入侵。他的母亲来自弗朗什-孔泰。莫里斯·埃林格在法国的东北地区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这一地区曾经诞生了莱昂·杰罗姆(Léon Gér·me);帕斯卡·达仰-布弗莱(Pascal Dagnan-Bouveret)也在这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不久之后,莫里斯·埃林格曾经说过:“是谁决定了我的职业?是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图录!那时我只有四岁,我当时想:‘有一天,我也要画画!’我画了很多画。我逃往自然,那里的一切都使我着迷!”他的神甫叔叔敦促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南锡美术学校。但战争到来。1916年埃林格加入军队,随军在凡尔敦和孚日地区征战。至少两次死里逃生后,他于1919年复员。
Maurice EHLINGER 莫里斯·埃林格 1896 - 1981
埃林格决定前往巴黎,他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录取,师从大师弗朗索瓦·弗拉孟(Fran·ois Flameng)。弗拉孟非常欣赏这位新学生的作品,在这些作品前,他告诉画室里聚集着的他的学生,其中包括中国学生徐悲鸿:“这一位将超过你们所有人!”由于父亲离世,埃林格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他成为了一名晚间班的素描教师,这使得他能够有时间继续绘画,也因而有了一间自己的画室。埃林格对他的老师们心怀感激,他希望接他们的班,但他拒绝随波逐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循着真理寻找美。埃林格的绘画以霍尔拜因(Holbein)和安格尔(Ingres)的素描为基础,并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他成为了女性美的精准的传译者。他笔下的躶体,形体完美,被一束金色的光束照耀而闪现彩虹般的光芒。女性的形体完美的表达、观察的精准、线条的纯粹与每一个形体的个性特征和真实性相符合。
从他定居于昂德尔南(Andelnans),贝尔福(Belfort)地区一个老宅起,他常常出现在阿尔萨斯,参加阿尔萨斯学院的会议,接见客人和朋友。其中包括阿尔弗雷德·吉耶斯(Alfred Giess),他是埃林格早期在巴黎高美的同学,1929年获得罗马大奖。埃林格充分享受在阿尔萨斯的美好日子,他常常远足,以便描绘他最爱的风景,还有在讷维耶(Neuweiher)湖边露天的躶体绘画创作。展览和竞赛接踵而至。他的绘画在世界范围不断被售出。莫里斯·埃林格,全面的艺术家,人们一直渴求他的作品。直到1981年,他离世前一晚,他留下了最后一幅作品:一幅未完成的花束,闪耀着他座右铭的光辉:“美和真理源于我的勤恳创作”。
安德烈·克罗多
紫禁城
1928年
布面油画
57x70cm
背签:“Ex palais imperial PEKIN”
出版:
《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精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Shanghai/Paris: Modern Art of China》, 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4
《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Living Trough Painting》, 2014, CAA Art Museums
《嘉泽德鲁奥》,2014年2月刊,巴黎 La Gazette Drouot
《LA GAZETTE DROUOT》, 2014/02, Paris La Gazette Drouot
展览:
《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上海,中华艺术宫,2013‐2014年
《Shanghai/Paris: Modern Art of China》, 2013-2014 China Art Museum, Shanghai
《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 创格》,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年
《Living Trough Painting,Chuangge》, China Academy of Art Press, 2014
安德烈·克罗多于1892年出生,父亲是一名弦乐器商人。1908年起,克罗多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学习,并开始在当地的报纸上投稿刊登自己的素描作品。1909年,获得其所在省份发给的奖学金之后,克罗多北上巴黎,进入巴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就读。在此期间,他曾和马蒂斯一起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出作品。他和一些无政府主义者经常往来,并为一些反对教权的报纸,如《极端自由主义者报》、《光明》、《无政府主义期刊》等,创作素描画。1911年,克罗多发表于《极端自由主义者报》的一幅插画令他差点吃了官司,他的名字也出现在法国当时记载有2500名疑似“反战份子”人员的“B名册”中。但他并没有遭到扣押,而是和别人一样在1914年入伍参战;在大战期间以及战后,克罗多始终与极左及和平主义媒体保持合作。当时他在巴黎的工作室就位于蒙帕纳斯的“蜂巢”街区。1926年,他对于东方的满腔激情促使他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两地的国立艺术学院中任教。1931年,他重返巴黎,随后又回到自己曾开始学习绘画的第戎美术学院任教。1941年去职后,他转而投身法国在德占时期的抵抗运动,随后成为法共的一员,积极参加解放斗争。
André CLAUDOT 安德烈·克罗多 1892 - 1982
克罗多的晚年时期则主要以绘画创作和教学为主。1979年,导演贝纳尔·白萨就克罗多的生平拍摄了纪录片《倾听克罗多》;纪录片遭到一定程度的查禁,直到现在,公共放映仍然困难重重。不难想见,克罗多在片中定是谈到了他在中国多年旅居的经历,尤其是和中国画家林风眠之间的交往;这两位画家在第戎相识并成为好友。年长林风眠十岁的克罗多应是在艺术和思想方面对这位中国艺术家有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话题,以及这两位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之间的特别关系是值得作为一项具体的研究项目深入探究的。1926年9月10日,克罗多携夫人到达北京时,林风眠将其描述为是“天性浪漫,富于创造,因而厌恶模仿机械式的学校教育”。显然,林风眠请克罗多前去任教是希望他能带动形式主义绘画方面的探索,从而与徐悲鸿倡导的学院派自然主义相抗衡。1927年5月,林风眠发起并组织了“北京艺术大会”,克罗多在其中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大会的举办以法国的沙龙展为范型,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艺术展出。同样可以料想,大会对于学院派艺术所持的激进反对立场和克罗多的影响也有相当大的关系。1929年,由包括陈卓坤、李可染等在内的十八名美专学生创办了学术团体“一八艺社”,克罗多和林风眠一起作为导师予以支持。此后,“一八艺社”在上海举办了一系列推动中国木刻艺术兴起的活动,还尤其得到过鲁迅的支持。
1931年回到法国后,克罗多举办过一次展览,展示其在中国创作的全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油画和素描作品如今已变得十分罕有,是现今非常珍贵的作品和资料文献。克罗多的风格在当时被林风眠定义为“新印象主义”,这或许是为了避免他的激进态度可能在评论界引起的不满。而事实上,他的风格更接近于野兽派、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等二十世纪初的先锋画派。
安德烈·克罗多自1926年到1931年分别在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有众多中国学生,如萧淑芳、李可染等。
乔治·罗纳
白杨礼赞
约创作于1945至1949年间
布面油画
19x27cm
乔治·罗纳于1913年出生在巴黎。受到作为美术教师的叔父的影响,他很早就形成了对艺术的品味和爱好。1929年,罗纳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录取。一年以后,他进入艺术大师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1861-1945)的工作室当学徒,与他在同一画室工作的还有罗伯特·汉伯(Robert Humblot,1907 -1962) 和亨利·雅诺(Henri Jannot ,1909-2004)等画家。1932年,渴望独立的他离开了美术学院,与汉伯合租了一间工作室。他前往西班牙以及荷兰旅行。1934年间,橘园美术馆的“十七世纪法国现实派画家”和小皇宫美术馆的“勒南兄弟绘画作品展”,给这些年轻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杜勒丽花园沙龙”以展厅的中心板块,展示了罗纳、雅诺和汉伯的作品。1935年,他们一起成立了“新生力量”艺术团体,主张回归绘画,回归严谨绘画的行业传统,倡导绘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联。他们的画作追求纯净,表现神秘的力量。1935年4月,“新生力量”团体在博埃西路著名的Billiet – Vorms画廊举办了第一次画展。法国美术部部长、后来的戛纳电影节创始人乔治·哈斯曼(Georges Huisman ,1889-1957)支持了这一系列活动。
Georges ROHNER 乔治·罗纳 1913 - 2000
“新生力量”团体表现年轻一代的先锋绘画,与一战前的画家如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或德洛奈等人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划清界限。1939年,罗纳在华盛顿现代艺术馆参加了题为“今日的巴黎画家”展览。9月,二战爆发,“新生力量”团体迫于压力而解散。罗纳应征入伍,并于1940年被俘,囚禁在德国的特雷维斯。在那里,他创作了《狱中基督》装饰集中营的小教堂。战后,罗纳继续艺术事业;1959年,他成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教授,而后进入巴黎国家装饰艺术学院任教。他被授予荣誉勋位,以及艺术和文学勋章。1968年,罗纳入选法兰西美术院院士。2000年,乔治·罗纳在布列塔尼逝世,享年87岁。
在他一生的艺术旅程中,罗纳通过在画廊、美术馆和沙龙举办的展览,将作品呈现在世界各地。威尼斯艺术节、独立艺术家沙龙、巴黎现代艺术馆、纽约著名老牌画廊王尔登斯坦画廊、卡丹艺术空间等等,都留下过他的踪迹。
埃德蒙·阿米迪·何塞
害羞的小丑
纸上水彩画
32x22cm
签名:“E. Heuzé”
“很多人喜欢他画的花草、风景,尤其是马戏团场景。他就像一个从卡尔科(Carco)或从马克·奥尔朗(Mac Orlan)小说中走出的人物。他是蒙马特高地的流浪者,从事过很多不可思议的工作,在64岁才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他自学成才,和蒙马特高地所有知名画家都有联系。他开始绘画时受立体主义影响至深,他的肖像画颇有早期立体主义之风。”
——G. SCHURR,《美术指南》(Guide de la Peinture)
埃德蒙·何塞于1884年出生在巴黎。
13岁时埃德蒙·何塞就与安德海·郁泰(André Utter)在蒙马特高地写生画画。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科尔多街上碰到苏珊·瓦拉东(Suzanne Valadon)。她是劳特累克和雷诺阿等的模特,后来成为了知名画家。苏珊·瓦拉东鼓励并介绍何塞去蒙马特高地的莫里斯·郁特里罗(Maurice Utrillo)那里学习。
成年后,何塞辗转来到圣彼得堡,成为大公爵尼古拉斯·尼古拉耶维奇(Nicolas Nicola·ewitch)收藏品的大管家,他在那里一直待到1914年大战爆发。
埃德蒙·阿米迪·何塞
Edmond Amédée HEUZE ( dit Le TROUVE )
1884-1967
1918年,何塞结识了知名藏家科奇奥特(Coquiot),并为后者挑选并购买毕加索、弗拉芒克及瓦拉东等的作品。之后,他成为拉菲特街萨戈画廊(Sagot)的经理。在这家画廊他成功举办了主题为“面具”的展览。
1920年,何塞在伯恩翰姆(Bernheim)家与阿斯林(Asselin)、布歇(Bouche)、沙赫米(Charmy)和曼西约(Mainssieux)几位艺术家一起展出。1923年,他把他的一些以妓女为主题的画介绍给诗虹画廊(Chiron)。从那时起,何塞终于开始以卖他自己的画为生了。
1937年,何塞完成了苏珊·瓦拉东的肖像画,后入选秋季沙龙。
由于他对沙龙委员会的不满,此后他终生再未参加任何沙龙展会。
1938年,他获得了保罗·吉卢姆(Paul Guillaume)奖,大获成功,成为潮流画家。
1948年埃德蒙·何塞获得了法兰西美术学院的院士席位——也就是十九世纪时安格尔所获得的席位。
1951年何塞被任命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肖像画教授,接替了让·杜拜的职位(Jean Dupas, 1882-1964,装饰艺术之父)。
如今,巴黎屈斯提那街58号贴有标牌“画家埃德蒙·何塞曾居于此,1937-1965年”。
让·罗伯特·皮耐
林中小憩
1940年
布面油画
142×165cm
印戳:1942年法兰西斯艺术家沙龙展 参展的印戳
展览:1942年法兰西斯艺术家沙龙展
让·罗伯特·皮耐,法国学院派画家。早年毕业于蒙彼利埃艺术学院,1930年 移居巴黎左岸,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这所古老的学府诞生过拿破仑的御 用画师达维特、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巴黎歌剧院设计师加尼页,野兽派大师马 蒂斯等伟大先驱。 1936年品耐获罗马大奖并赴罗马学习。二战结束后他返回家乡,往返于巴黎之间, 参与战后重建的壁画创作。
皮耐广泛涉足肖像、静物和风景,油画《林中小憩》是难得的肖像与风景作品。 这是一张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主构图呈倒三角形,前景三棵树垂直分割空间、与 中景的马屁巧妙平衡空间:女人的目光如宗教画般纯洁她直视观众,既不挑逗也不 害羞。简洁的画面飘逸着宁静的古典美,仿佛世外桃源。
保罗·塞尚
女孩像
1873
铜板蚀刻版画
P. Cezanne
出版:Jean Cherpin,L oeuvre Grave de Cezanne,Pour le Centieme Anniversaire de Ses Eaux-Fortes,front page,Published by Marseille.
尺寸:12x9.5cm
带框尺寸:44x39cm
萨尔瓦多·达利
人性柜子的研究
34x23.5cm
1936
纸本水粉
签名:Dali 1936
备注:附证书
马克-夏加尔
现场的表演
29x22.5cm
1967
纸本水粉
签名:MArc.ChAgAll
备注:附证书
保罗?高更
女人体NO.10
20x26cm
木刻版画
签名:no.10 paul gallguin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