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 桉树
不论是蔡国强的天梯还是光怪陆离的波普艺术,当代艺术已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当代艺术虽然迷人,却普遍不易被欣赏和看懂,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欣赏和收藏当代艺术?有什么诀窍吗?
谈及“当代艺术展览普遍看不懂”的现象时,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当代艺术”的历史,比如20世纪艺术大师作品之间的联系,寻找现当代艺术的源头。
比如,塞尚画中的笔触后来影响了贾斯培·琼斯(JasperJohns),如果没有塞尚把笔触提到那样高的位置,就不会有琼斯那样的绘画。后来琼斯绘画中的国旗,又启发了弗兰克·斯特拉(FrankStella)画条纹……一直延续下去。同时,塞尚还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勃拉克、毕加索等。再比如,莫奈晚年由于得了眼疾,他画的睡莲局部变得非常抽象,凑近看简直就是一团笔触。然而,也正是有这样的画才有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可以说,莫奈启发了他们,后来有了德·库宁(WillemDeKooning)这样的大师。从法国影响到美国,有了抽象主义艺术,之后又有了冷抽象……
说到底,塞尚依旧是了解所有当代艺术之前的关键。现在看塞尚的作品,并不是为了研究后印象派,而是为了研究今天的艺术是怎样来的。
近几年来,国内时常涌现各个国际当代艺术家的展览,五花八门,这些展览当然也很好,但关于20世纪艺术这样的源流展却几乎消失了。而在国外,甚至是邻国日本,依旧有很多野兽派、印象派,甚至是维也纳分离派的展览。
如果观众在国内能更多地看到过去100年的艺术发展脉络,那么久而久之,就能具备理解今天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审美。哪些作品可能是从何而来,哪些作品在未来可以站住脚跟,观众自己就会有分析的线索,也就能有更深的欣赏途径。
安迪·沃霍尔曾经拍帝国大厦拍了八个小时,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就有人问:“你拍八个小时都不动,有什么意思呢?太枯燥了。”安迪·沃霍尔回答说你看帝国大厦不动,而我看时间是动的,光影是动的。这就是观念摄影,是有文本性的,他的作品就是观念与文本的展现。或者说,安迪·沃霍尔是受了莫奈的启发。因为莫奈画同一座教堂画了那么多遍,他画的实际上并不是教堂,而是色彩、光影,他的草垛画也是。
还有观念艺术最典型的约瑟夫·科苏斯(JosephKosuth)的三把椅子,其实是从埃舍尔来的。埃舍尔曾经画过三个球,一个是透明的球、一个白色大理石的球、一个镜面的球,反光的球反射物体,白色的球是一个存在,透明的球透出周围的一切,而球并没有变。科苏斯的椅子跟埃舍尔完全一样,而埃舍尔当时并没有观念的概念。这样的艺术启发了后来各种观念艺术的诞生,这是艺术的一种接力。
当代艺术已经发展得极为综合,我们看不懂一件作品,很有可能是因为不熟知艺术家作品中包含的那部分文化和知识。其实,各种看似毫无关联、五花八门的冷门知识,有天会成为看懂当代艺术的敲门砖。
日本当代着名华裔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方振宁举过一个例子:博伊斯(JosephBeuys)的艺术也许看起来很难懂,但是假如你之前对萨满文化有过阅读,涉猎过萨满教和东北鄂温克族的书,那么你就可以理解博伊斯的艺术了。萨满人曾经救过博伊斯,所以他的艺术中有着萨满的文化。
博伊斯的艺术可能有点偏门,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旅行、阅读、知识的积累与看展览是可以相互启发的,兴趣的广泛对欣赏和理解艺术也会有很大帮助。
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欧洲,很多新的观念意识如潮水般涌来,对于不了解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朋友,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小科普。
当代艺术的定义不只存在于时间上,我们还可以从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意识角度来认识“当代艺术”,在法国,“当代艺术”这个名词广泛应用,其概念范围更加限定于指示艺术家的美学实践和作品完成;以及对不同艺术领域界限的打破和相互介入的艺术,同样是打破了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界限的艺术。欧洲英国皇家大学哲学研究中心的皮特,在一次讲座中提出,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兴起是真正和现代艺术断裂的标志。正是波普艺术,观念艺术,激浪派,偶发艺术和影像艺术,多个艺术流派共同发展着当代艺术。
说起当代艺术就不能不提到实验艺术的先驱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他提出的“现成品”概念引发了“什么是艺术?”的争议;为之后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作为普通人如果没有当代艺术修养的积累,没有大段附在作品旁边的解释,是否还能理解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本质?
因此,当我们作为一名观众,为了理解当代艺术作品,需要做一些功课。比如不仅仅是观看展览中的作品主体,而且要观察作品和其周围的场景环境,了解作品的年代,叙事背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等。站在艺术家的角度试图去理解,因为创作一件作品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比如美学,哲学,政治,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因为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需要收集各种信息作为创作素材,再以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视角进行挑选整合,最后创造出艺术作品,这个实践的过程深刻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最后,我们还要以个人的角度去体会分析作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如同在内心中和艺术家进行交流对话。久而久之,我们也可以养成思考沉淀的好习惯,欣赏水平和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当然,这会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