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艺术市场该如何应对?
2018-10-16 10:36:57 来源: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 作者:张婧琦

经济下行,全球艺术品市场无疑都会深受其害。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内外的很多画廊都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今年6月参加ART BASEL的那些世界顶级画廊也不例外——即便在现场高价作品还是屡屡成交,但是整体行情并没有超出画廊之前的预期——这让顶级画廊主们产了不小的忧虑。对照2013年以来的火热行情,大家普遍认为如今的画廊市场缺乏活力,就短期而言市场前景堪忧。

反观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买家,他们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于投资风险:他们更在意的是作品的升值空间,而不是盲目的买入冲动。针对买家的现状,艺术品市场也比任何时候都认识到艺术品市场其实就是一个信心市场。因此,无论是今年夏天的ART BASEL还是即将要在伦敦举办的FRIEZE ART FAIR,都在千方百计地使人们重拾对艺术市场的信心。此外,近期全球的重要美术馆也在努力地让更多人进入美术的殿堂,并将艺术鉴赏尊崇为个人优雅的生活方式。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Blum&Poe画廊的展示空间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Blum&Poe画廊的展示空间

壹 疲惫的画廊

很多参加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画廊都尽显疲态。事实上,无论是什么地区的画廊,只要具有一定水准,都会成为日益增多的形形色色的艺术博览会的争夺对象;而在画廊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画廊转变为“艺术博览会”画廊,即“专职”的博览会参展商,甚至不惜为此纷纷关闭了自己运营已久的线下画廊。当然“画廊关闭潮”的出现,除了由于艺术博览会的近期兴起而导致的所谓“艺术品市场博览会时代”的来临,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员和场地等费用的日益提高,以及与艺术家合作难度的增加。

许多中小型画廊都在抱怨“大画廊”正在破坏原先的生态,即中小画廊将不知名的艺术家培养成为市场小明星,并同时培养出艺术家作品的初期粉丝群体;之后大画廊接手将艺术家推动为市场大明星,同时不断推高作品的受众圈层以及作品的价格。目前的一线大画廊都在各自规划自己的艺术家梯队,很多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往往从“一炮走红”到“全面开花”都由大画廊一手包办了,这无疑极大地挤压了中小画廊的资源空间。中小画廊的压力还在于来自大画廊的竞争无处不在,譬如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艺术家,在信息化的当下可能很快就被大画廊“挖走”。此外,大画廊对于画家价格增长的设计周期远远短于中小画廊“慢成长”的原先安排,这一方面催生了艺术家急于求成的情绪,一方面更引发了从经营者到买家的日渐弥漫的市场浮躁。

从大画廊的角度来说,它们也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像高古轩、卓纳这样的“超级画廊”,已经将大部分的大画廊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产生了“超级画廊是画廊市场利润的超级收割机”的说法,致使很多过去的大画廊也日益感受到了艺术家资源的匮乏以及藏家增长的乏力。当然,也有一些大画廊主对“超级画廊”的商业化嗤之以鼻,坚持不断推动新人和培养新藏家的“画廊理想”。但是无论是超级画廊还是大画廊,都认为拍卖市场高价频出使他们处于被动的局面:多数画廊主依靠私洽或者拍卖渠道销售市场中热门的艺术家精品,以获得尽可能高的交易利润;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今年艺术博览会上明显缺乏重量级作品的“常态”。很多大画廊主,也将这样的现象归咎于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也出现的“优质买家缺席”的现象,尤其是过去高价购买艺术品的美国藏家的“流失”,同样比利时藏家、意大利藏家以及荷兰的专业阶层买家(医生和律师等)等的购买力也明显下降。因此2018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即便也卖出了一些天价作品,但是总销售额下降了数百万美元,售价超过1000万美元的作品少之又少。

贰 疲乏的艺博会

正如英国利森(Lisson)画廊的执行董事阿利克斯(Alex Logsdail)所言, “所有报道都说2018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但坦白而言我认为他们是在虚张声势。我们今年的业绩也不错,但是抢手程度可不如前几年。”根据相关的报道,利森画廊在今年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以55万美元的价格卖出Carmen Herrera的作品《Arco》(2018),而Stanley Whitney的作品《Untitled》(1999)和Mary Corse的作品《Untitled (Yellow, Black, White, Beveled)》(2013),则分别以40万美元、37.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Anish Kapoor的《Glisten (Oriental Blue to Cobalt Blue to Wild Cherry satin)》(2018)也以130万英镑售出。即便如此,阿利克斯却不无忧虑地说道,“前来询问的人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买家却越来越少,这也许是一种疲乏的现象。奇怪的是今年巴塞尔的所有展位都存在这种现象。”

虽然在今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现场成功地销售出了Robert Colescott、Carroll Dunham、Tony Lewis和Henry Taylor等艺术家的作品,但是Blum&Poe的创始人之一Tim Blum这样评价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依旧保持着极高的水平,但是在这里很少见到美国藏家的身影,很令人遗憾。”Blum也看到了艺术博览会市场的变化,他说:“前些年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博览会,而现今的发展却不甚乐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博览会也势必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以符合外界的期望与要求。人们终于意识到他们不必再玩猜谜游戏了。”

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博览会在全球呈现出“爆发性”的成长。近几年,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势头尤为猛烈:一方面,ART BASEL、TAFAF和FRIEZE等全球艺术博览会行业中的“超级品牌”忙于全球性的扩张;另一方面,地区性的、城市型的艺博会层出不穷。但是进入2018年,各个艺博会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出现了“强者愈强”的趋势,而媒体也认为“2018 ART BASEL已经有针对性地强调其他艺博会的弱点,并开始积极地做出自我改善”。一些画廊则公开讨论是否要退出或减少参加一些艺术博览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小规模的和区域性的艺博会在未来会处境困难而不得不缩小规模或者关门大吉,只有北美地区的艺博会如迈阿密巴塞尔和纽约弗利兹会因画廊的青睐而持续发展。

叁 疲累的应对

很多画廊主认为“参加艺术博览会的成本越来越高,并且没有任何出错的余地”,所以“正在考虑或许不应该每年花费几百万美元参加艺术博览会,而可以用这笔费用去做别的项目”。反思以往的经验,一些画廊主指出“过于依赖公众参与并不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人们无法一直关注所有的事情”。

参加艺博会虽然很重要,但是它不是唯一的“灵丹妙药”。今年参加巴塞尔博览会的Thaddaeus Ropac指出,ART BASEL上美国藏家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需要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尤其是亚洲藏家。纵观整个市场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画廊选择到香港开设分店,同时香港巴塞尔也成为了很多画廊进入亚洲市场的“桥头堡”。

一级市场中的艺术家之间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主要由于藏家的品味总是集中于几位固定的艺术家身上,很多艺术家都不在他们的收藏名单之上。例如,Gray画廊一直致力于几位女权主义艺术家的推广,但是画廊负责人面对销售不利的现实也不得不承认“要想打开他们的市场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著名的画廊主Luxembourg和Dayan则都注意到艺术品交易的速度正在逐步放缓。Amalia Dayan说:“有很多人前来就作品与我们交流,这是很好的,然而艺术品并没有以前那么抢手了。人们对艺术品交易似乎已经疲乏了,他们往往会考虑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购买。”Dayan对此持乐观的态度:“这也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速度并不是艺术的朋友。这一周我们过得很充实,还有很多重要的藏家和客户需要跟进,为此我们感到开心!”

显然,盲目扩张与争抢速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全球艺术品市场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而积极调整和顺势而为将是我们应有的对策。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