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仿照欧美的模式举办艺博会。1993年举办了首届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艺博会初创阶段在运作方面是不太规范的,当时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业还未形成规模,大都是由艺术家个人或个体商户直接参展,再加上主办者政企职能不分,造成一种低端与混乱的市场形态。笔者亲历过当时的艺博会,其更像一个“艺术品大集”,卖字画的可能会挨着一个售文房四宝的,旁边可能又紧邻一个卖玉雕白菜的,而主办方的任务仅限于出租摊位,在媒体宣传、商业运作与经营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经验。这样的艺博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欧美的艺博会相去甚远,至1997年政府部门退出艺博会的具体运作,内地艺博会才开始真正走上商业化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应运而生。创办者董梦阳有着艺术专业背景以及丰富的办会经验,他敏锐地发现了当时艺博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促成了“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产生。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明确画廊为唯一参展主体,以严格的国际规范作为行业标准,与当时遍地开花的艺博会拉开了距离,也因此在我国艺博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中国艺博会的国际化进程加速,2006年创办“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07年创办“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2008年创办香港国际艺术展,北京、上海、香港随之成为中国艺博会发展的中心。
艺博会发展走向商业化、规范化与国际化,对促进当代艺术繁荣、培育艺术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刚结束的2018“艺术北京”博览会,汇集全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家艺术机构,参观人数达12万,会场位于繁华的商业中心,展陈精致高雅,其间大量媒体跟踪报道,延续举办各类讲座、论坛活动,也曾得到梅赛德斯-奔驰、爱马仕等国际着名品牌的赞助,开幕之时文艺界明星与时尚界名流云集于此,成为人们心中值得期待的重要年度艺术盛宴。
内地艺博会在场面、品位与热度上都已不输于欧美艺博会,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内地艺博会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仍然尚欠火候,与国际着名的艺博会相比仍有差距。拿近举办六届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来说,它吸引了大批国际和国内藏家以及顶尖画廊参与,那么内地艺博会距离国际一流还有多远?目前的困局又在哪里?
一流的艺博会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的支撑:一是当代艺术的繁荣;二是市场的健康发展。艺博会因当代艺术发展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应运而生,这里展示和出售作品的主流显然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不是传统的艺术。每逢展会举办,全世界主流的画廊都会带来近年的新作、力作参与,许多青年艺术家借此崭露头角,通过画廊的长期运作,商业资本博取丰厚利润,青年一代的艺术家借此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彼此是互利的关系。各地的艺博会我虽然并非逢场必到,但也特别留意近年来作品风格上的变化。回望十几年前的艺博会,常会看到青年艺术家的新作,虽有迎合收藏界口味之嫌疑,但却能给人耳目一些新的感觉。它们并非拍卖行高价成交的明星之作,也不同于主旋律绘画,但却功底扎实、富有创造性,内容上一般都带有反思的精神。反观近年来的艺博会展出的多是一些以装饰味唯美主义为主的泛泛之作,还有拍卖行送来的一些价位奇高的明星画作,这些作品出于装饰或者投资目的尚可以考虑,但在视觉冲击力、创新精神与思想深度上显然是有所退步的。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代艺术的发展,在“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潮流纷纷退却之后,艺术界迎来的是金钱与市场的考验,艺术品价格更贵了,“圈里”活动更多了,艺博会的场面变华丽了,但却再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思潮。这种局面好比观众看“春晚”,设备、舞美、演员、导演都是世界一流,节目也经过精挑细选,但观众看了之后仍觉得美中不足、索然无味。内地艺博会这种波澜不惊的状态显然无法吸引国际收藏界的关注,内地收藏家也不会慷慨出手,当代艺术创作的根基不牢、创新乏力正是丧失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市场的反作用,近年来人们经常感叹市场发展太快,仅从数字上看市场的发展可以支撑艺博会群雄并起的局面,2017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我国的艺术市场用20余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程,这一速度我们自己有时也会感叹、惊讶,甚至还有些心虚。艺术市场的高歌猛进如同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一样,有热钱涌动、投机过度的因素。目前内地艺术市场和国际之间仍然缺乏自由的流通与深度的融汇,其中有关税的问题,有资本管制的问题,也有中西文化隔阂的问题……使艺博会的发展仍然处于坐困围城的局面。与科隆、巴塞尔、芝加哥等拥有深厚积淀的国际着名品牌相比,内地艺博会想要成为世界一流仍然尚待时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