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木石图》的真伪与天价
2018-12-03 09:49:23 来源:美术报 作者:牟建平

11月26日晚,牵动人心长达半年之久的苏轼《木石图》在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卖以4.1亿港币天价落槌。它曾是艺术史教科书上的“经典”,曾是藏家竞相争夺的心头宝,曾神秘地“消失”,又那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地出现——伴随着作品的重新被发现,争议、讨论就一直持续着。

真或伪,这场讨论并不会因为拍卖的“一锤定音”而尘埃落定,天价、聚光灯,或许会激起更大的关注,关于苏轼、关于文人画、关于历史中盘根错杂的细枝末节,期待更多的证据浮现、更新的技术进步,一点点来揭开谜底。本期《美术报—鉴藏》精选各家观点,供读者以多样的视角赏鉴。

——编者按

(宋)苏轼 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 绢本水墨 画长26.3×50cm 全卷连裱共长27.2×543cm 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以4.1亿港币落槌
(宋)苏轼 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 绢本水墨 画长26.3×50cm 全卷连裱共长27.2×543cm 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季拍卖以4.1亿港币落槌

11月26日,苏轼《木石图》在2018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出了4.636亿港元的高价。实话说,早就关注《木石图》拍卖的新闻了,一方面因为《木石图》秘藏多年比较神秘,更因为苏轼在中国文化中的名气实在太大,以综合才艺论,华夏五千年,一人而已,苏轼在中国文化中绝对是现象级的人物。我是苏轼的粉丝,既钦佩他不向权贵低头的人格,又欣赏他的才气,更喜欢他的书法、诗词,他的《寒食帖》《赤壁赋》都临摹过,他的诗词全集我都拜读,邓拓藏的《潇湘竹石图》也都看过。对这件《木石图》自然感兴趣,老实讲让人先喜后忧,看了让人失望。

《木石图》真伪疑点多

尽管《木石图》名气不小,此次也拍出了惊人的高价,但很难确定它就是一件苏轼存世的绘画真迹,毕竟它身上的疑点仍然很多,其真伪还有待研究。佳士得宣传中称“《木石图》是已知苏轼绘画中最具可靠性的一件”的说法,笔者以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草率武断了。

苏轼身为宋中期的大文豪,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书法宋四家”,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在文学、诗词、书法上都有极大成就,在绘画上也以擅画墨竹、枯木、怪石闻名,说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一点不为过,他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苏轼与画竹圣手文同是至亲表兄,二人有共同爱好,他们对梅兰竹石等题材的推崇开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苏轼流传后世的绘画太少了,传为苏轼绘画的只有三件,即《潇湘竹石图卷》(中国美术馆)、《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上博)、《木石图》,远比流传下来的30多件书法要少。所以,对流传下来的所谓苏轼绘画,要慎重对待,不可盲目。

首先,拍卖本《木石图》的功力太差,笔墨非常浮躁。画芯的枯树笔墨软弱无力,石头的皴法也少有棱角。想来苏东坡书法如此高超的功力,在当时也有画名,不该是这种水平。米芾曾云苏轼作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但是,在佳士得拍卖的《木石图》中,看不到“石皴硬”的影子。据说在宋代,苏东坡画的“枯木竹石,万金争售出。”《木石图》传本有多个本子,并不是一幅,佳士得拍卖的这本《木石图》,或许很难令人与苏轼的绘画划等号。

其二,《木石图》的米芾跋,与米芾真迹有天壤之别。而且,米芾的诗题与《木石图》的内容也无关。从《木石图》的四段题跋看,米芾的名气最大,但线条纤细无力,行笔连贯也非常差,与米芾行书八面出锋的刷书风格格格不入。元代俞希鲁的书法题跋也疑是伪跋,北京故宫藏有一件俞希鲁书法《郭天赐文集序》,行楷风格,与《木石图》上的俞希鲁跋书明显是二人所为。如果米芾和俞希鲁两个人的书跋都是假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而且在米芾、刘良佐、俞希鲁、郭淐四人题跋中,只有郭淐一人有具体的时间,这不太符合唐宋以来文人雅集作品观题的规矩与习惯。

其三,《木石图》名气虽大,但同时争议也大,历史上缺少着录。《木石图》的四家题跋,从宋代米芾,元代俞希鲁,明代郭淐,再到明末清初的刘良佐,然后就突然没有了,整个清代断片了,湮没无闻,收藏记录空白,这很蹊跷。要知道清代的乾隆皇帝,通过进献、抄没和搜刮,举凡民间的珍品书画都被他一网打尽,很少有漏网之鱼。在民国时期,《木石图》才冒出来重现人间,北洋政府时期,被古董商方雨楼购藏,后又被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买下,1937年又流到日本,隐身东瀛半个多世纪。期间,吴湖帆临摹的是印刷品,徐邦达也没有看到原作,所以这些专家的话不足为凭。

(宋)苏轼 潇湘竹石图(局部) 绢本水墨 28×105.6cm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宋)苏轼 潇湘竹石图(局部) 绢本水墨 28×105.6cm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其四,拍卖本《木石图》,与苏轼的另一件绘画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水平相差很大。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中曾看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绢本,画不大,纵28厘米,横106厘米。画的水平很高,石头皴法硬,竹叶短粗,特别是竹子的穿插走向,尤见功力,符合历史上关于苏轼画法的描述。更难得的是,画后有元明两代26家题跋,仅题跋文字就达3000字,其中年代最早的隶书题跋自元代“元统甲戌”(1334年),距苏东坡去世200多年,可谓流传有序,在这一点上,远不是佳士得拍卖本《木石图》能比的。

其五,关于苏轼《木石图》,世间不止一本,应该还有其它版本。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曾经在一个版本上题记云:“右东坡枯木丛筱怪石图,世间传本甚多,此卷前有乾卦印,后有绍兴玉印,是曾入绍兴内府者,盖非他本比也。杭州王井西尝收一本,与此略同,不知今归何人。”从鲜于枢的题跋中可知,《枯木怪石图》也即《木石图》有多个传本,鲜于枢认为自己跋过的那本是最好的,非其它本所比。笔者最初以为,此次露面上拍的是鲜于枢题跋本,但原来并不是。希望能看到鲜于枢的题跋本,毕竟鲜于枢身为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书法大家,他的题跋一般人也仿造不了,更容易辨别真假。

其六,此件佳士得拍卖本苏轼《木石图》,是从日本阿部房次郎爽赖馆征集而来的。应该承认,由于近代中国国运衰败,内乱外侵,有大量的书画珍品流失海外,但是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各个时期的仿制品流到海外,有些甚至藏在各大博物馆中,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海外回流的书画,也没必要盲目崇拜,而是要就事论事,针对书画作品本身认真研究,万不可对海外回流的书画,不加分辨一概看真,特别是对待像苏轼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书画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巨人,对冠名于他的作品,更要认真对待,不可仓促贸然断定,唯此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天价无关真伪

近些年,一些有争议的存疑古代书画在拍场高价成交,这是正常的现象,如王羲之《平安帖》,苏轼《功甫帖》等。存疑不影响高价,有争议也未必不能天价拍出,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既有古书画稀缺的因素在其中,另一方面买家也有赌的心理在支撑作怪。如果买对了,那就赚大了。所以,个别有争议的古代名家书画拍出惊人高价,也不令人意外。民间中出现大开门的古代名家精品代表作的机会实在凤毛麟角了,所以市场中一旦出现有争议的古代名家珍品,仍然是很抢手的。毕竟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可遇不可求。而且近年国内风靡企业收藏,对财团来说,几亿都不是事。

此次佳士得《木石图》能拍出4亿元天价,也是此理。因为苏轼的名头在那里摆着,能收藏一件宋代大文豪的绘画,是很多藏家一辈子梦寐以求的梦想啊。所以,真伪已不重要了,争议也退居其次,先占有拿下才是金主们的想法。“苏东坡”这三个字,就值几个亿。想当年,邓拓收藏《潇湘竹石图》时,搭上自己的2000元稿费,还卖了24件明清古书画折价3000元,凑够5000元才买下《潇湘竹石图》,所以那时的苏东坡画作价格就很贵啊。民国时《木石图》卖给日本阿部家族也卖价一万大洋以上。所以,不管什么时期,苏东坡的名头就是招牌,苏东坡的书画拍出天价,永远是顺理成章,小菜一碟。

当然,身为关注艺术和市场的人士,我们还是希望在《木石图》天价以外,能更多地关注艺术本身,从绘画角度、真伪角度,去欣赏、鉴别它与苏东坡究竟有几分关系?在热闹之外,多一份理性。古书画的水很深,特别是对待一幅宋代绘画,还是苏东坡这样的千古大家,我认为保持一分理性才是真正的学术态度。

(作者为艺术市场评论人)

编辑:江兵

标签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