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香港秋拍中,已然能明显感觉到市场的降温,保利的香港秋拍总成交额从去年的18.08亿港元大幅下跌至今年的9亿港元;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成交率仅73%,就连被寄予厚望的苏轼《木石图》成交价也仅与估价持平。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各大艺术品销售机构更要做好对买家口味的分析。现在就随《艺术市场通讯》一起来看看2018年挑剔的买家都在买什么?
2018年收藏家总体趋势
近期,UBS Investor Watch Pulse新发布了一份收藏家报告Art in Motion,调查了近两百位顶级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的艺术投资取向。报告显示,虽然近期整理的艺术市场走低,但近九成买家依旧准备在2018年购入新的艺术藏品。此外,网上购买艺术品,以及运用社交媒体发掘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越来越普及。
报告显示,有一半的买家今年都在积极寻找艺术作品收藏;而三成的买家表示持续观望,若有遇到好的艺术品会购入;只有16%的藏家表示今年没有任何购入打算。此外,超过半数的收藏家准备在2019年购入新的艺术品且在艺术投资上的预算都超过10万美元。
在板块方面,油画依旧是最热门的板块,超过八成的买家投资了油画。雕塑板块列居第二,七成的收藏家购买了雕塑作品。
▲资料来源:UBS Investor Watch Pulse
此外,今年,网络的运用在藏家中更为普遍。有63%的藏家表示参与过网上竞拍;60%的藏家在看过艺术品后选择在网上购买,而58%的藏家在没有看过作品前就在网上购买。此外,社交媒体成为了很多藏家发掘艺术品和艺术家的重要渠道。超过半数的收藏家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艺术家并且会考虑购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艺术作品。
这份报告还指出,收藏家们在投资时最担忧的部分包括当今艺术市场的透明度以及继承艺术品的税收问题等。
一级市场买家口味趋向
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内外的很多画廊就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今年6月参加ART BASEL的那些世界顶级画廊也不例外——即便在现场高价作品还是屡屡成交,但是整体行情并没有超出画廊之前的预期——这让顶级画廊主们产了不小的忧虑。反观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买家,他们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于投资风险:他们更在意的是作品的升值空间,而不是盲目的买入冲动。针对买家的现状,艺术品市场也比任何时候都认识到艺术品市场其实就是一个信心市场。
▲2018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豪瑟沃斯画廊的画廊主伊万·沃斯(Iwan Wirth)表示:“在过去的10年内,香港的艺术品市场——甚至整个亚洲的成长都非常惊人。特别是在过去这几年,来自这个地区收藏家贡献的销售额同比2013年已经增长了一倍,而现在中国收藏家贡献的销售额占比12%。”
对于国际一线画廊来说,知名西方战后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成为画廊在亚洲的销量保证。在今天年初的香港巴塞尔预展首日,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库宁于1975年创作的作品《无题XII》被一位私人藏家以3500万美金的价格收藏。这幅作品已经有围栏围起来,但仍无法阻挡源源人群驻足;亚历山大·考尔德作品是佩斯画廊带来最贵的作品,价值超过700万美金;台湾耿画廊的赵无极的《12.89-02.90》以2400万美金位居成交作品的前茅;GAM画廊首日以逾100万欧元的价格出售了一件马克·夏加尔的水彩创作……预展首日的交易盛况反映出西方现当代大牌艺术家在亚洲市场的强势表现。
▲威廉·德·库宁抽象绘画《无题XII》
当然,也有一些大画廊主对“超级画廊”的商业化嗤之以鼻,坚持不断推动新人和培养新藏家的“画廊理想”。但是无论是超级画廊还是大画廊,都认为拍卖市场高价频出使他们处于被动的局面:多数画廊主依靠私洽或者拍卖渠道销售市场中热门的艺术家精品,以获得尽可能高的交易利润;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今年艺术博览会上明显缺乏重量级作品的“常态”。很多大画廊主,也将这样的现象归咎于艺博会“优质买家缺席”现象,尤其是过去高价购买艺术品的美国藏家的“流失”,同样比利时藏家、意大利藏家以及荷兰的专业阶层买家等的购买力也明显下降。因此2018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即便也卖出了一些天价作品,但是总销售额下降了数百万美元,售价超过1000万美元的作品少之又少。
▲香港巴塞尔David Zwirner画廊展区
此外,一级市场中的艺术家之间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主要由于藏家的品味总是集中于几位固定的艺术家身上,很多艺术家都不在他们的收藏名单之上。例如,Gray画廊一直致力于几位女权主义艺术家的推广,但是画廊负责人面对销售不利的现实也不得不承认“要想打开他们的市场仍然有一段路要走。”著名的画廊主Luxembourg和Dayan则都注意到艺术品交易的速度正在逐步放缓。Amalia Dayan说:“有很多人前来就作品与我们交流,这是很好的,然而艺术品并没有以前那么抢手了。人们对艺术品交易似乎已经疲乏了,他们往往会考虑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购买。”
二级市场买家口味趋向
我们要知道市场冷淡背后是买家早已经不再是盲目跟进,而是对于艺术品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学术标准。例如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中有关近当代艺术的4大板块(当代艺术夜场、二十世纪艺术夜场、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华郦藏臻—亚洲重要私人收藏专场)平均成交率不足65%,与往年同类型板块80%左右的数据相比有着明显的下滑。因而,有资深藏家在接受采访时以“惨淡”来形容此次成交率。更有相关艺术相关人事,将“惨淡”的缘由之一归咎于大部分写实类作品的流拍。
如果只是单从成交率来看,此次近当代艺术的成绩是不如人意的。但这并不能直接就说在如今的艺术市场中近当代艺术冷温不断。因为纵观整场拍卖,两极趋势越发明显,部分常规作品无人问津,而某些佳作却不断被叫价,个别成交价超预估价2倍。拿周春芽的《中国风景》来说,估价1500万—2000万,最终以4255万成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艺术市场并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好的作品。以此视角分析此次嘉德近当代艺术成交率偏低的缘由,质量与价位成为了绝对的影响因素。而这两项因素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如今的藏家在选择藏品时的理性与专业。
▲周春芽《中国风景》
拍卖行为了应对买家口味的独特,不断的往上去挖掘拍品,从早期的明清绘画,到前两年大热的宋元绘画,再到今春拍卖的唐画的尝试等。然而对于这样的尝试,买家显然是谨慎更谨慎。这种谨慎首先表现在对于作品年代的断定上,拍卖行虽然也邀请行业内的研究学者和专家举办研讨会,试图论证,但买家显然也做了更多的功课,他们会根据智囊团的建议,随时调整自己的竞拍。
今年11月,苏富比举行了“当代·当下:大卫·泰格收藏”和“当代艺术晚拍”两个专场,共上拍65件拍品,顺利售出63件,成交率高达97%。两个专场分别取得4854万美元和3.14亿美元的成交,总成交额为3.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17亿元)。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画》领衔全场,亚洲买家在经过前几年大规模登陆纽约市场后,在近几季的拍卖中出手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在早先举槌的佳士得印象派晚拍中,亚洲藏家曾以3185万美元的价格拍下莫奈的《睡莲池》,此次又以相似的价格购买里希特《抽象画》,除了某种巧合外,莫奈和里希特画面色彩运用的某些相同之处,以及两者享誉全球的名望,也是其吸引亚洲区域藏家的关键。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
而最令人惊喜的还有3位黑人艺术家均刷新纪录,彰显了黑人艺术持续发酵的热度。在2017年创下巴斯奎特拍卖纪录后,近几季纽约苏富比每场重要晚拍都少不了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大型作品,虽然成绩喜忧参半,但本季苏富比依然延续了这一规律,上拍了6件巴斯奎特拍品,并全部带有第三方担保。其中,包括一件估价超2500万美元的《无题(炸鸡)》。
▲尚·米榭·巴斯基亚《无题(炸鸡)》
同场刷新纪录的黑人艺术家还包括亨利·泰勒(Henry Taylor),他的作品《我会使你着迷》以97.5万美元成交,远超拍前15-25万美元的估价。另一黑人艺术家杰克·惠腾(JACK WHITTEN)《古代宗师I》以223.5万美元成交,同样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
▲杰克·惠腾《古代宗师I》
而对于我国本土的藏家口味,墨斋画廊总监雷澄泉(Chris Reynolds)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目光瞄准中国,并制定开拓中国市场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在此驻足的当代艺术策展人和博物馆总监与日俱增。而近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大量中国大陆藏家的涌入,他们同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到资深藏家的水准。我们最近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曾经一度涉猎国外艺术品的中国大陆藏家现在可以说是回归故乡了——他们更多地将中国艺术纳入自己的收藏范围。”
值得一提,本季香港秋拍中,赵无极依然领军市场,在拍卖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几乎占据现当代艺术首位;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代表,如郝量也开始逐步在拍卖市场上展露出锋芒。
▲ 赵无极《1985年6月至10月》,成交价:5.1亿港元
新藏家的涌入
藏家的口味转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新藏家的涌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春拍不少重点拍品都被新买家收入囊中。比如李可染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以7200万元起拍,1.1亿元落槌,加上佣金后成交价高达1.265亿元;以3450万元成交的朱耷《墨梅图》;212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2438万元成交,刷新其作品拍卖纪录的艾轩《有志者》;庞薰琹《文峰塔》155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1782万元成交,刷新其作品拍卖纪录。这些众多拍品在竞价过程中都不乏新买家的身影。
▲李可染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
新买家的大胆出手为艺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意味着新藏家从出手中低端的拍品到竞拍亿元拍品的成长,同时,新面孔的出现也让长久观望的藏家群体加入到高价拍品争夺战中。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表示,“新买家的入场,是社会代际交替和社会财富增长后,富裕阶层资产配置需求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近几年来拍卖公司持续进行艺术教育和推广,承担社会责任,培育艺术消费市场所得到的回馈。有远见的拍卖企业不仅重视当下,更会关注未来。投资和教育、引导未来的藏家,早晚会带来市场的回报。”在欧阳树英看来,“买家对拍品艺术和市场价值的认知也更加理性。新买家热情而不盲目,老买家精进而不放弃,这是艺术品这个小众市场在近期交出的答卷。”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
以下是目前艺术市场中最具代表的三类新藏家:
第一类是新一代的收藏家,他们的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尤其热衷于涉猎当代艺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企业家、银行家以及巨富家族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传人——仍在成形的过程中:他们喜爱艺术,但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一些艺术博览会,比如Art021,专门面向这个新收藏家群体。文化事业单位同样特别关注这些人,因为这个群体可能代表的不仅仅是新一代的收藏家,还可能是未来的赞助人。
▲Art021
第二类位于收藏家频谱的另一端,他们是一群超级收藏家,是拍卖行的新兴重量级人物,并且正在购买前景可期的西方艺术作品,从印象派到近代艺术再到当代艺术,不一而足。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顶级卖家俱乐部的新来者,这是一个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群体。他们的收藏并非是从低价艺术品起步,而是直接从艺术杰作开始。在纽约佳士得销售总额达到7.45亿美元的春季夜场拍卖会上,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李昕就被视为“艺术世界最值得联系的专家”——中国客户贡献了总销售额的30%,并在成交额前十位的交易中占据了一半席位,其中包括以8,080万美元成交的培根(Bacon)三联画。当人们想知道艺术品市场的成交纪录到底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时,这些新买家可能就是答案。
▲培根三联画《Studies for a portrait of John Edwards》
▲购入者:台湾十大富商之一的国巨公司董事长陈泰铭
最后一类可能拥有最强大和最深远的潜力,他们介乎超级收藏家和新生艺术赞助人之间。这个群体仍在形成当中——他们不仅花钱购买艺术品和建立私人博物馆,而且也热衷于对本地和国际艺术界施加影响,或是通过合作,或是通过展览,或是通过捐赠。郑志刚(AdrianCheng)是这种潮流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出生于香港,在美国接受教育。他是新世界发展公司(NewWorldDevelopment)的执行董事,K11艺术基金会(K11ArtFoundation)的创始人,以及数家国际性博物馆的理事会成员,其中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Modern)和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Pompidou)。郑志刚今年还未满35岁,却已经是数家知名机构的合作伙伴,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东京宫(PalaisdeTokyo)以及军械库画展(ArmoryShow),还有更多博物馆也在关注他。他对中国其他青年领袖来说是一种启示,后者可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跟随郑志刚的脚步成为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并走出亚洲到达更远的地方。
▲左起:ART021创始人应青蓝,MoMA PS1馆长兼MoMA首席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KAF创办人及名誉主席郑志刚,ART021创始人周大为
另外艺术品电商的买家群体年轻人所占比重较高。与线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以50、60后买家为主不同,70后到90后是艺术品电商买家的主力军,其中80后买家所占份额较高,90后处于明显的上升阶段。和互联网一起长大的年轻一代对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依赖程度高,网上购物操作娴熟。年轻的艺术品买家观念简单、开放,偏向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更加认同与自己距离近的当代艺术,喜欢购买年轻艺术家创作的、设计时尚感强和合适家居装饰的小型作品。电商平台出售的艺术品总体来说比实体的拍卖市场价格低,实用价值大于收藏价值。艺术品电商与拍卖市场的客户并不重合,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购买艺术品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消费、收藏和投资。收藏和消费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投资是买别人感兴趣的东西。成熟和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的买家群体以收藏为主,兼具投资。艺术品市场买家口味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品市场的走向,让我们进一步期待吧!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