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收藏:蔚然成风40年
2018-12-13 10:03:51 来源:艺市纵横 作者:刘礼福

1978年10月,上海文物商店恢复对外营业;同年,《集邮》杂志复刊,集邮公司重新开业。1980年1月10日,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的民间收藏在历经“文革”十年浩劫后重获生机,之后又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大踏步前进。

建川博物馆藏品
建川博物馆藏品

初期兴起收藏热

刚从浩劫阴影中走出的私人收藏,随着邮票和钱币这两大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藏品而愈加丰富和兴盛,其他类别的私人收藏也在各自的机缘巧合中蔚然成风。除了传统的名人字画、古董陶瓷、玉雕家具、珠宝古籍、文房四宝等传统大类外,鼻烟壶、奇石根雕、烟标火花、藏书票唱片、图书门票、车模玩具、请柬像章、筷子算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私人收藏,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收藏的。

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因当时文物保护政策的限制以及个人财力有限,许多在今天看来是重要门类的名品重器,却流向了欧美、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至于当国外藏家凭借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国际市场上名利双收时,国内除老一辈的知名收藏家还在蛰伏外,新生代的私人收藏尚处于“跑地摊,捡破烂”的摸索和积累阶段。

与此同时,因私人收藏的兴盛而相继出现的收藏市场和组织在快速发展。1987年1月4日,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宣告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市级收藏组织。20多年后的它,如今已拥有近4000名会员,下设13个专业委员会。

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10年,已经完成财富和藏品初步积累的国内私人收藏陆续出现一些名声在外的藏家,而且不论是大众收藏,还是小众爱好,很多人的收藏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方向、范围和品类,并慢慢开始深入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收藏家开始以藏建馆,吸引八方来客。“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上海民间收藏馆的萌芽期,以陈保定算局陈列室、陈宝财蝴蝶博物馆、赵金志金钥匙博物馆、杜宝君雨花石藏馆、蓝翔民间民俗藏筷馆等最具代表性。”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介绍道,“尤其在1997年和1998年,上海私人收藏馆的发展达到了高潮,数量最多时达近百家。”

而如今在国内最为知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也是在1996年,以自己的家具收藏为基础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同年3月12日,由全国收藏家、收藏组织、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收藏家协会正式成立。

尽管此时大陆的私人收藏已经风生水起、交易兴隆,但无论从收藏水平和研究深度等方方面面,仍远远落后于香港、台湾地区,更难望国际藏家之项背。

让世界刮目相看

虽然在1997年经历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国内的私人收藏快速得到恢复。当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国内的私人收藏也渐入佳境。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中国的私人收藏开始真正为世界所关注。最为明显的例证便是以往外流的顶级文物艺术品开始回流,而中国的藏家逐渐在国内外市场上表现出惊人的购买力,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其时,风头愈劲的国内私人收藏主力军仍是一些真正懂行的藏家和爱好者,不仅专题收藏越来越深入人心,并呈现八仙过海、各具特色的局面,而且愈发注重珍品、名品的收藏。一些精明的藏家开始了藏品的升级换代或者以藏养藏,相关收藏研究成果也以著作的形式陆续问世。

自2008年改革开放进入第四个10年,国内的私人收藏在经历短暂的金融危机冲击后,在规模上步入任性飞速发展后理性调整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藏家或更看重投资回报,或更注重欣赏艺术文化。

由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间表现出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再加上个人财富更加丰厚和市场的持续火爆,所以国内的私人收藏不仅藏家规模空前、收藏的新品不断增多,而且势头强劲。

在规模上,除了传统的收藏爱好者这股主力军外,更是进入了大量的新兵——其中既有不少的企业家,也有不少普通民众,而其数量之多和势头之猛,均让前者望尘莫及。正如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所说,此时的收藏活动已然变成了一种全民的行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收藏大军,并且表现出了强大的购买力。另有统计数据说,目前中国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有7500万人,总的藏品可能高达10亿件。而在势头上,从由国内藏家在国内外大型拍卖会上频繁创作的成交记录,大量购藏中国文物艺术品甚至开始斥巨资收藏国外的文物艺术品便能窥见一二。

自古便是收藏恶疾顽症的造假,也随着2008年后国内收藏的更加火爆而愈加猖獗,到达了无有收藏不造假的情形,而且造假越来越高科技,团队化、专业化、产业化操作,这不仅逼退了许多收藏爱好者,也让许多想要进入的藏家对玩收藏望而却步。

由此导致的恶果之一,便是有一大批的私人收藏不管数量多少,花钱多少,无一真品。罗伯健就发现目前有好多收藏爱好者由于知识储备量实在太低,经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高价买入两个一模一样的青铜器,还引以为傲,然而稍有点知识储备就会知道,因为先秦都用“泥范”制青铜器,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两件产生。恶果之二是各类鉴宝节目纷纷播映,各种鉴定公司和活动密集出现,各类专家活动频繁、身价倍增。恶果之三是专门以收藏“稀、奇、怪、唯一”著称的“国宝帮”出现,且极为活跃。恶果之四是国内收藏备受各界诟病,甚至恶名远播海外,让世界惊叹。

回归理性的新时代

自2012年后,国内的私人收藏由于受市场持续调整的影响,开始逐渐回归理性,以至于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民间收藏将要进入大改革、大创新、大发展的新时代。

的确如此,由于如今的国内私人收藏依然不再以投资为追逐点,而是更看重藏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由此带动的收藏理念和藏品构成将迎来大改革;而随着与外界交流学习愈加频繁深入、视野的开阔,国内的私人收藏不管是在品类上还是研究上都将会有创新。

2017年2月发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

国家文物局还计划着力培育新时代收藏文化,试点探索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优化文物经营主体准入条件,加快形成多层次文物鉴定供给格局,落实执法监管责任,构建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物市场环境??诸多利好自然会让国内的个人收藏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未来,国内的私人收藏将向国际看齐,而且在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方面不断发展,从而掌握藏界和市场的双重话语权。中国的民间收藏也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