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收藏的一部分意义也在于传承,多恩说,“如果你的孩子不感兴趣,那干嘛做这一切呢?”
无论艺术权力榜经过多少轮变迁,卢贝尔家族在当代艺术收藏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毋庸置疑。多恩·卢贝尔(Don Rubell)和梅拉·卢贝尔(Mera Rubell)夫妇从1964年创立卢贝尔家族收藏(Rubell Family Collection)至今,收藏了总量超过7000件的艺术作品,其中也包括许多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
12月6日,多恩·卢贝尔在位于迈阿密海滩的家族美术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收藏故事和对家族传承的思考。
一切的开始
收藏第一件艺术作品时,多恩·卢贝尔还是在纽约读书的医学院学生。
“那时梅拉和我每认真读书满两小时,就会出门去附近的街区走走作为休息。纽约当时处在破产的边缘,所以艺术家们才有机会租用沿街的工作室。有一位年轻艺术家,我们大概去了他的工作室3到4次,然后他就说你们既然喜欢我的作品,为什么不买呢?我说我们没有钱,他耸耸肩说可以分期付款,于是我们就以每周付5美元的方式,买下了他的作品。”多恩回忆道。
1964年,新婚不久的多恩和梅拉成立卢贝尔家族收藏。在随后的54年中,卢贝尔夫妇平均每三天就会收藏一件/组艺术作品,至今已拥有超过7000件藏品。
上世纪90年代,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卢贝尔一家决定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原本在纽约工作的两夫妇与哈佛毕业的女儿以及在迈阿密开画廊的儿子,一起来到迈阿密经营酒店。“我们觉得这样比较公平:每个人都要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和工作,转而全家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多恩表示。
南下迈阿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30年过去,卢贝尔家族收藏已日益庞大,在寸土寸金的纽约,90%的藏品都只能囿于仓储,而多恩·卢贝尔希望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展示他们的收藏。1993年,卢贝尔家族收藏搬迁至迈阿密,并在由迈阿密药品管理局存放没收品的仓库改造而来的45000平方英尺空间内尽情展示。1994年,卢贝尔夫妇和儿子杰森一同成立当代艺术基金会,通过基金会每年举办多个展览,并逐渐衍生出艺术教育、艺术书店、公共图书馆等项目。
卢贝尔家族收藏与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发展也带动了迈阿密的艺术生态,特别是卢贝尔夫妇大藏家的身份,为这个永远阳光充沛之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990年代我们去瑞士巴塞尔看展览时,梅拉总是鼓励洛伦佐(Lorenzo Rudolf,时任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来美国办展,她坚持迈阿密是巴塞尔艺术展理想的海外举办地点:这里风景宜人,天气明媚,与瑞士小城巴塞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多恩觉得妻子有颗狮子般的雄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今,巴塞尔艺术展已在迈阿密举办了17届。
伯乐与好友
在艺术收藏上,卢贝尔家族既涉猎广泛,又深入透彻。
“对于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我们非常希望认识和了解创作它们的艺术家,并通过收藏记录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多恩表示。
在首次见到凯斯·哈林(Keith Haring)的作品时,多恩和梅拉就讨论并通过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除了一幅被别人抢先订走的,我们买下了他首次个展的其他所有作品。”随后,卢贝尔夫妇一直持续收藏凯斯·哈林的作品,他们也保持了长期的友谊。在艺术家1990年逝世前,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也由卢贝尔家族收藏。
卢贝尔家族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十分活跃。从早期的黄永砯、张洹,到中生代的刘韡、徐震,再到年轻一辈的何翔宇、陈维等,卢贝尔家族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于2013年12月推出《中华廿八人》,展出28位中国艺术家的48件/组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面貌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推介。如今他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还在继续,多恩说,11月他和梅拉刚刚去上海参观了艺博会、美术馆和画廊:“梅拉和我不太擅长旅游,游山玩水总是提不起兴趣。好在我们有两个嗜好,一是美食,一是艺术收藏。”
除了享受美食,在中国拜访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的体验让他们十分兴奋:“我们总是想认识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而了解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当地的艺术家和藏家交流。”
卢贝尔也关注迈阿密本地的艺术创作社群。多恩讲述了在他们艺术收藏生涯中的一次奇特经历:十多年前,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境况下,多恩和梅拉一口气收藏了迈阿密艺术家普维斯·杨(Purvis Young)超过3000件作品。
“普维斯不是正统艺术教育出身,算是圈外人,我是在朋友家里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由此被吸引。他十分沉迷于捉摸不定的爱情和赌博,因此过得穷困潦倒,寄居在租来的仓库里,那里囤积了他十二三年间的创作。有一天,他打来电话寻求帮助。”接到电话的多恩和梅拉赶到珀维斯的仓库,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他的作品从地面堆到天花板,整个仓库被塞得满满的。当卢贝尔夫妇挤过仅剩的一条窄道走到普维斯面前时,他仍在继续创作。
普维斯说,仓库房东催租时威胁要烧掉整个仓库和里面的作品,而他却梦见有一对夫妇会来买下这里所有的作品,因此醒来后,他决定给多恩和梅拉打电话。
现实确实如同普维斯的梦境一样,多恩和梅拉买下了他一共3000多件作品,但条件是分10年每月支付。通过这种方式,卢贝尔夫妇希望帮助艺术家过上更加规律的生活。
卢贝尔家族收藏也在多个美术馆为普维斯·杨举办展览,并向美术馆赠送出七八百件他的作品。艺术家已于2010年去世,从2018年12月3日至2019年6月29日,卢贝尔家族当代艺术基金会将为其举办大型回顾展览。
传承与延续
对卢贝尔家族而言,艺术收藏是一件较真的事情。“我们常常会为一件藏品争得面红耳赤,每一件我们收藏的作品都会经过家里人反复的讨论才能通过。”多恩表示。
多恩和梅拉的儿子杰森在1990年代决定将自己的个人收藏并入父母的收藏,从此也加入了每件藏品的激烈争论。“我们的女儿自己也是一位艺术家。她说,由艺术家来评价另一位艺术家不太公平。因此她没有加入我们的收藏。”多恩表示,正因为有了这些争论,每一件收藏的作品对他们而言都是珍贵的回忆。
如今,多恩和梅拉还在就读中学的孙辈也爱上了艺术收藏:“我17岁的孙子买了一台网球发球机,然后租给别人,来挣到买艺术品的钱。两个孙子平常也会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去香港、北京拜访艺术家。”收藏的一部分意义也在于传承,多恩说,“如果你的孩子不感兴趣,那干嘛做这一切呢?”
对空间的需求曾促使卢贝尔家族从纽约来到迈阿密,如今,他们再一次面临这样的选择。由于藏品仍在不断增多,而且基金会计划筹办更多展览,因此卢贝尔家族收藏预计将在明年搬迁至迈阿密另一处更大的空间,面积达10万平方英尺。除新增的多个展览空间外,新场地预计将扩大艺术驻留与策展项目。“以前我们每年可以举办2-3个展览,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举办10-12个。”多恩兴奋地表示。
在新老空间交接的阶段,多恩还计划用现有空间的整个场地为中国艺术家朱金石举办个展。“我们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收藏他的作品,也一直保持交流。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我们的收藏中,期待能够创造一场精彩的展览。”
《21世纪》:在收藏作品时你有怎样的标准?
多恩·卢贝尔:最重要的永远是作品带来的触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此同时,接触新鲜的作品,保持好奇心也很重要。当然,也有部分我们收藏过的艺术家身价高涨,现在已经买不起了,比如Jeff Koons。
《21世纪》:基金会在策划展览时有怎样的偏好和原则?
多恩·卢贝尔:我们的展览只会展出卢贝尔家族收藏过的艺术家的作品。当然,我们很乐意出借我们的收藏给其他展览。根据这一原则,在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会策划艺术家个展,但有时也会策划主题群展。
我们始终希望为更广泛的人群带来艺术体验,向他们介绍艺术令人着迷的地方。同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策展引领社会的认知。很久前我们策划非裔美国人作品展时,这样的展览堪称激进,但今天却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带来这样的策展让我们感到十分骄傲。
《21世纪》:进驻迈阿密二十多年,你认为这里的艺术生态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多恩·卢贝尔:迈阿密像是一个十字路口,来自中美洲、南美洲、欧洲的人都聚集在这里,为迈阿密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异乡人”,因此反倒相互尊重和理解,创造出包容而多元的文化。
从1990年代我们来到这里直到今天,迈阿密本地的艺术社群一直在快速成长。迈阿密有阳光和海滩,还有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如今,艺术社群正在成为迈阿密的新标签。迈阿密不是大都会城市,因此未来有更多改变和发展的可能性。而在迈阿密的发展过程中,当代艺术一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1世纪》:在艺术收藏方面,卢贝尔家族未来有怎样的打算?
多恩·卢贝尔:我们正打算搬入新的场地,那里有更多的策展空间,也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艺术家驻留计划。这对于我们现有的人手而言将是巨大的挑战,不过我们会十分坚定地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