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贵用宝 1972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1993年毕业于成都翰林艺术学院国画专业,2007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书画高研班, 2008年加入于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课题工作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助教,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央工美联合会理事,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山水委员会委员,中国长城画院特邀画家,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副秘书长。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以山水画见长,兼工花鸟、书法、陶绘。书画及陶瓷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大赛及展览,并获有金银铜奖。作品著录于多部书刊杂志,出版有《名人堂--贵用宝山水画》画集 ,曾在北京、成都、江苏、甘肃等地举办画展。
《秋山寄怀》2012年作
天地在心,画以载道
品赏贵用宝的绘画艺术
文/姚云辉
中国画艺术是做人的艺术,画如其人,人画一律。画家终身都是"闻道"的过程,也是修为的过程。"彬彬有礼然后君子",而"日有三省",而最终得道并且得寿,使书画褪火而绝俗,人画融成一体。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美妙处。贵用宝说,仅这个过程,就是上苍对书画家的恩赐。
《青山流水人家》122cm×245cm 2009年作
贵用宝,1972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三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唐代大诗人李颀、陈子昂、李珣均出生于三台。至于外籍客居三台的文学家、诗人,更为壮观,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墨迹,供后人品赏。在这样的文化厚壤环境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下,贵用宝自幼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加上刻苦练习,他从骨子里对色泽、线条、构图、笔墨运用就有超强且自觉的悟性。
《秋山静居》138cm×68cm 2011年作
文化和经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二十几年的绘画生涯中,虽然身处一个多元文化撞击下的时代,贵用宝始终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在关注各种绘画流派的同时,坚守中国传统,始而创造,故深得用笔、用墨、气韵与意趣之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有作为的画家必遵的信条,并将一生践诺。行万里路,一是自然之路,二是传统之路。走自然之路,当爱山乐山,而后模山。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非止于貌,而求于真。既有之乐,必歌之,颂之。于是,山水画出焉。为观其貌,坐卧其间。仰观高山,俯察流水;朝看云起,暮极烟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贵用宝笃信这条艺术规律,并努力遵循践行。清之石涛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弘仁数上黄山,且因山而变其法。
《十渡万景仙沟》122cm×245cm 2009年作
清后,交通工具的改进,画家们则更是行万里路,黄宾虹游遍大江南北,得稿万余张;傅抱石、李可染等近代大家,无一不是深入生活,走进大川。为了积累素材,贵用宝也曾多次到各地观察写生,捕捉生活;选胜登临,开阔胸襟。近年来他踏遍了巴蜀山水,足迹塞北江南,青藏高原……感风雨之来去,体四时之变换。应之于目,会之于心。所谓师造化是也。入传统是中国画家必修的课程。既通其神,须传其神。如何传神,须得妙手。画者,应之于目,会之于心,传之于手,手挥之于笔,运毫落墨,显之于素缟、宣纸。妙手非生而有之,亦非人人有之。
《千里清秋》180cm×180cm
妙手须得锤炼,而锤炼又须得法。法从何而来?从造化及历代名手中来。借古喻今,一个艺术家必须吸古人之精华,方得以创造。贵用宝吸取王蒙的千笔万笔方一笔的笔法,体味黄公望空灵和清秀的意境,追模黄宾虹老辣、苍劲、雄浑、圆厚的笔墨形成……,但他临前人作品不是去照搬照抄,而是将诸家之长融汇贯通,以用为学。古人云:"惟善用者,才能变古。"
《蜀山秋》195cm×300cm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临摹古画,都只是为形成自我画风做的基本功。而形成画家独特的个性和自成一派的画风才是目的。虽然贵用宝现在更多的在做基本功,但他也常把自己对自然界万物的感悟和骨子里的中国人文精神融入到他的画中,"墨分五彩",笔笔入骨,他以简练、淡雅的笔墨为主要形式来表现,并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环境,创作了一系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变,把自己在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文化的思考表现出来。虽然这只是记录式的感悟性作品,却没有流于一般层面的表述和借用,因而也具有很多原创性的艺术语汇。准确的笔墨色彩的运用是他在多年的美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浸润在造化、传统营养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可以说,对生活的提炼以及对艺术的思考决定了他的创作之路,也很自然地造就了他的绘画格调--清新淡雅、古朴悠远。
《苍松凌画阁》69cm×69cm 2011年作
仅仅流于对绘画形式的追求显然是低层次的,不够的。画当以载道为最高追求。谢赫论画六法首言气韵,为何?"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气便是一种能够主宰万物和心志的道体。画以载道也成为评判中国书画的首要标准。画以载道,始与六籍同功,才和四时并运。看看古人对有道之画的论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妬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这是曹植在《画赞序》中描述蕴含道的画给看画人的影响,人们见真、善、美而称颂,见假、恶、丑而憎恨。宗炳《画山水序》认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小院春浓》69cm×34cm 2014年作
《宣和画谱》中说,"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以为象。""所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为什么会画马牛而传播,而得名呢?因为马牛中蕴含有天地之精神,人伦之道德。《易经》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那么文辞为什么能够鼓动天下,文以载道。画是无字文,文是无形画。那么画要"鼓天下之动",也和文一样,其中必蕴含着道。我们千百年的绘画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古圣先贤留下的大量作品也无一是舍道而成,无道而传的。
《云岭松风》96cm×180cm 2017年作
从伏羲八卦图开始,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曹不兴、吴道子之流继续其路;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四王紧追而上;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谁舍这个道。画舍道就不足以称它为好画,画舍道就不能令天下人感动。贵用宝知道这是铁定的道,没有先择,只有遵从。于是他的生活,学习,行路,无一不是围着这一目的而转圈。正如禅宗《碧岩录》里,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尘尘三昧?"云门云:"钵里饭,桶里水。"三昧是一种修行,要修行到我心与大自然相通,这样的修行如何做起呢?云门禅师答:"从食菽饮水做起。"真诚、真心地融入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从天地之间吸取浩然之气,从忙碌世俗中体验人生之苦乐,我想这也许就是贵用宝作为一名画家为追求画以载道的尘尘三昧吧!
"天地在心,画以载道"。这是所有画家创作益己益人益社会的绘画作品的必须。我相信,大家也期望贵用宝能紧守这一必须,创作出更多"鼓天下之动"的书画作品来。
《燕山赏秋》乙未之秋于京城抱真堂锁泉山人用宝画
贵用宝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其独特的方式方法,表现人们对美的探索和追求,和对自然的本身认识。是思想性的高度浓缩,历千百年而无衰意,从她的生命力可以知道,山水画的纯粹性和观赏性及教育性,也是人们自我认识的总结,尤其近时,复兴之态甚炽,高手名家辈出,飞锦流彩,蔚然大观,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乃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使然。发展至今日,不是历史的惯性,而是文化的理性,是文明的必然,我国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高度纯熟。其特点是性温和而质贞毅。象鸿博而本清正。而山水画是这种文化最适宜的表叙方法,以色彩、浓淡等技法立体的显示,使人们更直观的感觉传统文化的原来精神,使文字改变面貌的另一种出现,是文化的一种图释,是文化向尽善尽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山水画的立根之本。
乙未夏画青城洞天图锁泉山人用宝
余弟贵用宝,性情淡雅,谦恭笃学,雅爱山水笔墨。 以韶秀之年潜心揣摩,足涉蜀地山水,穷尽精神以探求,欲知山水真粹,入名山写生,出幽处寻意,不舍日月二十余载,不避寒暑,无畏虫蛇,拜师学艺以诚,并以此为乐、为道、为生。以勤酬天,近日学有所成,颇具见地,观其近时所作,可以知之。
青城坐雨忆宾虹,其悟新法开一宗,落纸烟云非炫目,浑厚华滋写民风。乙未夏游青城后山归来作图并诗,锁泉山人用宝68cm×138cm
中国地名,文华甚富,虽是地名,实传统文化沉甸处,彰显处,迹痕处。其一幅为"二仙桥",其画名取地名,直朴之极,然亦飘逸之极,省力之法,可知得文字功力。不知二仙是何仙,以不知为知,取其虚灵而存其精化之道。意不在仙而在文之意。我认为虚实互彰,删繁就简之美可见。即存地名,必有其传,然细观其画,审视久熟,方悟。意在山水之古雅。而不在神仙之飘渺。一小石桥,古风遗存,流水喧奔,上立两古人,意合二仙之趣,忠实于画名而无背地名,甚是佳妙,此为中心部。然人物造形与传统神仙姿态大不相尽同,古朴之极,而性灵逸。从其装束上可看出,似互致寒温,相揖问答,化二仙余气而至人间清纯。
《空林闻法音》乙未之夏自峨眉归来写图锁泉山人用宝50cm×100cm
成笔墨精神,极力渲染凡人与神仙,古人与今人共有之特征,化凡寓灵,存古彰今,使山水骨格与人性相结合。山水无人物则无主,有人则华气凝聚。愚以为,此处构思可脱俗气而溢清秀,大旨即得,运腕必有余力。故惜墨无奢,以简练达意,笔游如刃,桥上临水一树。躯干瘿瘤以传沧桑,其枝飘逸如散而意达纵,其叶点染随意,似无章法而存规距,离枝欲飞而贴枝如虚,是笔墨精致之树,与主题相呼应,其笔力结束在树干之上,知放达而慕青溟,自由之体观,墨趣盎然,知收而知心存朴实,必依基而起层楼,放为舒展之意,收为节度之谦,画品生在此处,放观飘逸,收赏纯德,虽山水画亦人性之赞。
《临胜怀古》乙未之夏锁泉山人用宝画于京城抱真堂53cm×100cm
山水无骨,以人性为骨,山水无不灵妙。企慕高古,非怀旧情绪之泄,是叙述自然之精粹与人性相通融。山水灵气因人而逸,妙画无墨,漫涸成文之故。如其二人造形,不在衣裳。而在二人与山水相洽博。其神色平和,举止如常,得仙灵之气色而已,二仙飘逸成朴实,意翔而不离真率,实是知神仙非人而无神仙之文章。神仙岂在世外,不俗即仙而已,心存清雅,尽得仙风,神思淡虚,可生道骨,传统文化变相之纯,也在于此处。桥上互问,不闻言声,然流水长泄,于世外之沟通可见,无红尘之俗,则神仙不雅,此语不虚妄。远山淡抹,笔非不能远致,画蛇不可添足之故。赏之余,顿觉清气盈襟,神心开朗之极,不禁弄墨,以
记观赏之得。可谢画师劳苦之意。
题观赏贵用宝"二仙桥"画作记之。
二仙居住深山中,偶尔看树桥上逢。
来时手莳三尺条,今日已啸千丈风。
山青日月真难老,水流春秋去无声。
我骑画师紫毫笔,漫游上古如骑龙。
庚寅冬于成都大雅堂
贺南京
《汉柏》纸本设色 125cm×245cm 2012年作
《清溪寻源》乙未之秋于京城东抱真堂锁泉山人用宝画也50cm×91cm
《阳春白雪》96cm×180cm 2017年作
《仙居青峰白云间》圆扇 2012年作
《山居》50cm×50cm 2012年作
《清风雅居》2011年 扇面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