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表现主义油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刚毕业的毛旭辉观展后受到极大触动,回昆明后,与张晓刚、潘德海等人发起了“西南艺术研究群体”,并于198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届“新具象画展”,展出一批极具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被高名潞称为与北方“理性绘画”相对的西南“生命之流”。
1982年毛旭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术创作主题聚焦对国家历史和人类生存境遇的反思,如张晓刚“大家庭”、王广义“大批判”等。毛旭辉“家长”系列独树一帜,以“坐在椅子上的家长”为元素,经前期“新具象”肖像,逐渐简化为菱形头部肖像,最后衍变成抽象的几何图形,试图将传统君臣父子、三纲五常、权力结构剥离出来,完成了从叙事性向象征性的转折。
Lot.642 毛旭辉(b.1956) 有古钟形的家长图
1991年 布面油画 100.5×86.5 cm.
出版:《川逝:大毛的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12月,第331页
《道路:毛旭辉绘画历程1973-200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80页
本幅《有古钟形的家长图》绘于1991年,毛旭辉再现封建家长在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印象—正襟危坐在椅子上,家长的具体形象被摈弃,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于结构之中,尖头长腿、身体呈三角形,象征家长坚固稳定的权威性,不容置疑。黑色编钟预示着这种权力历史久远、影响深刻,并持续在新时代给人们敲响警钟。
Lot.642局部
1990年代,当代艺术创作受市场经济裹挟,哗众取宠的作品大量出现,毛旭辉对此浮躁氛围深感焦虑。经历了“家长”问题的思考和抽象形式的探索之后,画家创作对象转向日常生活所见,“剪刀系列”应运而生。
Lot.643 毛旭辉(b.1956) 剪刀与园林
1999年 纸本 综合材料 65.7×65.4 cm.
剪刀是身边寻常物,它的造型可从抽象的“家长”中看到影子,尖尖的头、细长的脖子和腿恰好组成剪刀的形状,至此,“剪刀”已脱离原本生活场景,游离于自然之中。《剪刀与园林》中,一把剪刀出现在古典园林的月洞里,阻碍了观者视线,打破了原有美景,显得尤为突兀,表明了画家对固化审美的质疑与挑战。“剪刀”与“园林”的组合并不多见,纸本彩墨的形式也是毛旭辉创作中难得一见的尝试。
预展时间
现当代艺术 11月13日至15日 上午9:00至晚6:00
拍卖时间
现当代艺术 11月17日 下午2:30
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