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焕基是韩国抽象绘画的先锋巨匠之一。他一生遨游四海,从韩国移居至日本、法国,最终定居于美国,此间旅程也见证了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为发展出独一无二的抽象绘画语汇而上下求索之历程。
11月23日,金焕基最重要巨作之一 —— 《05-IV-71#200(宇宙)》将于佳士得香港秋拍隆重登场,为此作自1971年完成以来的拍场首秀。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唯一一幅双联作,更是其所有画幅中尺幅最为恢弘雄伟的创作。
佳士得专家在此邀您一同欣赏即将呈献于佳士得拍场的金焕基旷世巨作,并回顾这位被誉为韩国“单色画(Dansaekhwa)”艺术运动的奠基教父的艺术生涯。
1972年艺术家在纽约画室中 © Whanki Foundation-Whanki Museum
金焕基出生于韩国小岛Kijwa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年轻时的他违背父亲意愿,决意追随艺术梦想,悄悄登上一只去往日本的小船,来到日本大学(Nihon University)的美术学院就读。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欧洲现代主义作品,包括立体主义及野兽派等艺术流派,并着迷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及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的作品。
金焕基(1913-1974)《05-IV-71#200(宇宙)》,1971年作。油彩 棉布(二联作)。每幅:254 x 127 cm.;全幅:254 x 254 cm.。估价:48,000,000 - 62,000,000港元(6,000,000 - 8,000,000 美元)。此作将于11月23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呈献。艺术品 ©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金焕基发起了一场前卫艺术运动
1937年,金焕基回到汉城(今首尔),并结交了一群波希米亚式的左翼知识分子,如现代主义诗人郑芝蓉、作家李泰俊及画家金瑢俊等,他们前卫的思想对年轻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佳士得专家郑允雅表示,金焕基于上世纪40年代初与画家刘永国和Lee Gyu-Sang共同发起了一场激进的艺术运动,自称为“新写实派(New Realists)”。此派艺术家尝试透过抽象艺术来表达自然的纯粹本质。
金焕基是“新写实派”中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以绝佳文笔写下诗歌和文章,并将其发表于艺术杂志上,以传达该流派的艺术哲学。“我绘下的线条是否冲破天际?”他曾在一首诗篇中写道,“笔下的色点是否与星星一样璀璨?我闭上双眼就见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比那彩虹更加清晰夺目。”
他与一位诗人坠入爱河
金焕基的父亲于1942年过世,他因此得以从家庭安排的不幸婚姻中抽身,并娶了英年早逝的天才李箱遗孀为妻。李箱乃知名博学诗人,27岁便因肺结核逝世。
艺术家的第二任妻子是才华横溢的作家卞东琳,婚后更名为金香安。二十世纪70年代时,她发表了一系列与金焕基共同生活有关的文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金焕基携妻子南下离开汉城,在难民营中落脚后尝试联系友人。郑芝蓉因其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被捕,后在狱中去世,而金瑢俊和李泰俊则逃往朝鲜。
1953年,金瑢俊回到汉城,在弘益大学(Hongik University)美术学院教书,但李泰俊于约1956年失踪,普遍认为其已经陨命。
金焕基在纽约画室内,1971年。《宇宙》一作在背景中依稀可见。艺术作品及相片©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金焕基曾于巴黎求学,后移居纽约
1956至1959年间,金焕基夫妇在巴黎居住。短短三年间,金焕基的创作便焕发出巨大艺术活力。他持续着对于古典韩国艺术中的多种意象与风景的探索,但开始以厚重线条和生动色块来简化经典意象。他的标志性蓝色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画作中。
1963年,金焕基获颁洛克菲勒奖学金,夫妇二人因此来到美国并在纽约定居下来。佳士得专家郑允雅认为这一举动极具魄力:“金焕基放弃了祖国安逸舒适的教职和艺术上的成功而远走他乡,只为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实验中。”
初到纽约的头几年充满艰辛。1964年,艺术家写道:“今天工作不甚顺利,因为天气阴沉灰暗。起初下雪,现在下雨,眼见此景令我十分怀念韩国。我的创作似乎无法与汉城离别。至今为止我没有完成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往后我将画出我想要的画作。简单的构图、低调的蓝色——只有我能创造自己的世界。外面越来越暗了。”
幸运的是,金焕基身边围绕了一群善于表达的年轻韩裔艺术家,包括激浪派(Fluxus)影像艺术家白南准、画家金昌烈及雕塑家Han Yong-Jin等,他还曾鼓励后者在东西方文化间寻找综合平衡之处。
他的艺术创作受马克·罗斯科和巴内特·纽曼之影响
金焕基于纽约居留期间曾探索多种媒材和绘画技术,包括水粉、砂砾混合颜料、油彩报纸、拼贴及纸塑等创作手法。
艺术家在纽约也结识了许多现代美国绘画大师。透过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他认识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和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这位韩国大师充满色点的标志性大型单色画,其灵感正是源自这些色域艺术家(Color Field artists)。
乍看之下,金焕基的作品很容易被误认为西方几何抽象画作。仔细查看后,观者会发现画面上的线条和圆点,都源自韩国常见的山川树木,以及常见的边陲小岛之形状。
金焕基坐在《05-IV-71#200(宇宙)》一作前,1972年。作品由金焕基好友Matthew Kim先生及Chae Kum Kim女士直接购自艺术家,自此私人收藏40年之久。© Whanki Foundation — Whanki Museum
1971年,艺术家完成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巨作之一《05-IV-71#200(宇宙)》,此作也是11月佳士得秋季拍卖的领衔之作。郑允雅表示,这幅画作由艺术家以细腻画笔绘成,采用传统亚洲水墨画创作方式,“见证了艺术家在‘点彩(Pointillist)’作品的精神及技术层面均已达至臻境界。”
韩国单色画教父
专家表示,为了创作此类作品,艺术家必须长时间站立,并低头俯视桌上画布,弯腰处理画面每个圆点,同时小心翼翼地控制饱蘸颜料的画笔。
这一创作过程劳心劳力,十分艰辛,对艺术家的脊柱逐渐造成显著伤害。1974年时,金焕基不得不因此就医,但他在接受脊柱手术后未能痊愈,61岁时便辞别人世。
金焕基去世之时已经被誉为韩国抽象艺术先锋,但自2015年起,他的作品价值在市场飙升。原因为何?“他是韩国单色艺术的教父。”郑允雅指出,“没有他,就没有单色画这一艺术运动。”
更多韩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精选拍品
拍品编号18
朴栖甫(1931年生)
《描法 No. 25-73》
铅笔 油彩 画布
135 x 134 cm.
1973年作
估价:港币 3,500,000 - 4,500,000
将于11月23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88
李圣子(1918-2009)
《Nous Retournerons pour un Rameau》
油彩 画布
55 x 46 cm.
1966年作
估价:港币 400,000 - 60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89
金昌烈(1929年生)
《无题(水珠)》
油彩 数码输出 陶瓷(二联作)
左联:146 x 61 cm. 右联:146 x 56.5 cm. 整体:146 x 117.5 cm.
1996年作
估价:港币 600,000 - 1,20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0
金昌烈(1929年生)
《无题(水珠)》
铅笔 水彩 油彩 报纸
48.5 x 64 cm.
1981年作
估价:港币 60,000 - 10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1
金昌烈(1929年生)
《无题(水珠)》
铅笔 水彩 油彩 纸本
58.5 x 71.8 cm.
1975年作
估价:港币 80,000 - 15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2
金昌烈(1929年生)
《无题(水珠)》
水墨 水彩 油彩 纸本
49 x 64 cm.
1975年作
估价:港币 80,000 - 15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3
崔明永(1941年生)
《平面条件 86-04》
水墨 韩纸
74.5 x 140 cm.
1986年作
估价:港币 250,000 - 45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4
郑相和(1932年生)
《无题 81-4-1》
压克力 画布
92 x 73 cm.
1981年作
估价:港币 650,000 - 85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5
李禹焕(1936年生)
《无题》
水彩 纸本
37.5 x 56.5 cm.
2006年作
估价:港币 80,000 - 12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品编号396
沈文燮(1943年生)
《呈现》
压克力 画布
162 x 131 cm.
2015年作
估价:港币 350,000 - 550,000
将于11月24日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呈献
拍卖日程
11月23日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HI-LITE
11月24日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上午拍卖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下午拍卖
讲座
宇宙万象 — 金焕基的艺术世界
11月24日 上午11:00 - 12:00
讲者: 郑允雅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资深专家
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