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张大千120周年诞辰,我们非常荣幸能于本季香港秋拍呈献数幅张大千从早年仿古风格至晚年泼墨泼彩的巅峰之作,让藏家与观者能够欣赏到张大千作品面貌的多元,能够更全面地见识大千居士的创作风格。
拍品编号1280
张大千 (1899-1983)
《竹林幽居》
设色纸本 镜框
102 x 193 cm.
1977年作
估价:港元 45,000,000 - 55,000,000
1954年,张大千继暂居印度、阿根廷后举家定居巴西,在圣保罗市郊摩诘镇开拓八德园,收罗玲珑怪石、奇花异草。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乃张大千创立并发展泼墨泼彩画风的重要时期,对大千而言,无论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均为全新,追求变法成为顺应时势的必然趋向。且张大千目疾之后,对线条的控制显得难以从心所欲。此时开始,大千频频使用大泼墨写意山水技法,更于六十年代在泼墨基础上发展出泼墨泼彩相结合的新面貌,愈来愈臻于完善。
1976年,大千举家国外返回台湾定居,重新回归华人社会,为重新迎合身边亲朋及观众的审美,大千又将泼墨泼彩的抽象风格与传统山水写意风格融汇一体,创作出适合社会语境的作品,这一批晚年作品代表了大千一生的艺术探索。而此幅创作于1977年的《竹林幽居》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此作尺幅巨大,所用的纸张便是画家在日本特制的大风堂纸,由于是仿造宋代罗纹宣而成,所以纸张坚结而平滑,虽薄却颇耐擦磨,青绿重彩施于其上,附于表面而不沉入纸内,特别显出色彩的华丽。此作画面左右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泼写兼具。泼墨泼彩集中在左侧,一片清凉,流动的青绿,犹如蜿蜒不断的幽深林境,环绕在中间的茅舍之上,居于此处,极目远眺,又可见烟云雾霭和曲径通幽,虽然屋舍简谱,但却深处仙境一般,何尝不是大千先生心神向往之地。
拍品编号1342
张大千 (1899-1983)
《乔木芳晖》
设色纸本 镜框
118 x 58.5 cm.
1983年作
估价:港元 8,000,000 - 12,000,000
来源: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2008年4月8日,编号175
出版:
《大成杂志》第223期,香港,1992年6月1日,封底
“乔木芳晖”是大千晚年钟爱的题材。画中所题“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四句,是大千非常喜用于题画的文词,系出于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名著《诗品》,以人品论作为诗品的依据,将诸诗品类分作二十四品,此四句出自“超诣”这一品。据傅申先生介绍,“探此文意,属于道家思想的气息极为浓厚,旨在回归自然,不屑与俗世俗人为伍。大千所以对此情有独钟,就像中国史上许多士大夫或文人,虽遵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往往向往老庄式的道家出世思想,这种隐伏于内心深处的意识,愈趋晚年就愈发浮现出来。”
此作融汇大千擅长的高士题材与晚年至臻成熟的泼彩技法,描绘矗立参天的乔木下,有一高士孑然行走期间霎然回首驻立一刻。背景中树林苍郁,青绿蓊翠,芳草如茵,以浓淡有阶的泼墨法予以表现,尽显林深境幽。《乔木芳晖》题材多出于大千晚年,佳士得曾释出1982年版本,唯高士侧立静止,不同于本幅回首顾望之姿。此幅纪年癸亥(1983),乃大千返归道山之年,或大千在经营此画面之时颇有回顾一生之意,实为此题材绝响之作。
宝三荷居主人珍藏书画
拍品编号1353
张大千 (1899-1983)
《粉荷》
设色纸本 镜框
24 x 63 cm.
1950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 - 2,000,000
来源:
本作品由沈苇窗(1918-1995)赠予现藏家
出版:
《南轸集》,大成出版社,1991年,第xiv页
《南轸集之贰》,2016年,第44页
宝三荷居主人,生于苏州,长于上海,曾随费子彬医师(1890-1981)学习针灸。因其对戏曲、医学等学问都颇有研究,《大成》杂志总编辑沈苇窗(本幅作品之上款人)力邀为杂志撰写“天南地北”和“笑语大成”专栏。吴氏更因诸位良师益友介绍认识张大千,并与大千先生结缘。沈苇窗当时将大千先生所赠工笔粉荷转赠女史并向先生请示,大千先生回忆起1976年曾为她画了一幅荷花,决定再多画一幅,正好代表他三个不同时期的画荷风貌,并为她起斋名“宝三荷居”,足见二人友谊。
未始有极:张大千早年作品专辑
若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中最具有创新精神,风格最为变化多样的画家,非张大千莫属。而他一生艺术的进程,则世人普遍分为几个时期,前期或早年大致为二十至三十年代,此一时期,张大千初涉绘事,除了拜海上名师习画,亦从明清名家入手,以临摹学习古人奠定艺术的基础。这段时期张大千毫无艺术上的禁锢,师法各大名家,因此作品的风格呈现出极为多样的面貌,而从这些面貌各异的作品中,又可窥见大千中后期作品的影子。
本辑呈现的五件大千作品,均为此一时期(二十至三十年代)所作。《天女散花图》以《朝元仙仗图》中“开明童子”之形象为蓝本,装饰富丽,既与明清以降娟秀纤弱的仕女风格不同,又可将其与受敦煌影响后之人物画作一比较。《明月峡》构图奇绝,但已初步具有了四十年代青绿山水的雏形;《仿唐寅沧浪歌图》、《仿张僧繇没骨山水》及《君子慕竹》三作中,大千均表明在构图或笔法上师法自明代唐寅(1470-1524)、南梁张僧繇(479-?)及元代赵孟頫(1254-1322),可见大千此一时期集百家之长,涉猎之广。《沧浪歌图》临摹自唐寅手卷,在构图上改为立幅;《君子慕竹》用笔工致,二作中的高士形象亦初步看到以后作品的影子;《仿张僧繇没骨山水》中大胆应用没骨笔法,以花青和赭石并用,与底部白色之人物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奇幻艳丽的美感,仿佛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泼墨泼彩风格之霞光一缕。本辑作品所呈现的多样面貌,正是张大千艺术起步道路上的万千气象的一个缩影,而这种多样性,最终成就了画家艺术生涯中的大千世界。
拍品编号1265
张大千 (1899-1983)
《明月峡》
设色纸本 镜框
123 x 27 cm.
1939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0 - 3,500,000
来源: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2011年4月5日,编号1199
此作由大千赠予国民政府要人张群(1899-1990)的私人秘书冯若飞。张大千与张群相识于1930年代,友谊延续一生。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千亦在此地,二人友情益深。彼时冯若飞与文艺界联系紧密,曾以“富可敌国、贫无立锥”形容张大千对收藏古画的痴迷。
本作描绘的是长江支流嘉陵江上之明月峡。明月峡峡势险峻,两岸青山葱郁,景色尤盛。张大千的题识中盛赞其风景之美和江中河鱼之鲜,并将其比作道界仙境。张大千三十年代末的作品已经出现演变的趋势,本作中所用之颜料色彩及山石皴法均见到四五十年代青绿山水的影子,可谓是早中期转变中的一幅佳构。
拍品编号1266
张大千 (1899-1983)
《天女散花图》
设色纸本 镜框
123 x 65 cm.
1933年作
估价:港元 2,500,000 - 3,500,000
张大千最初以明、清名家入手,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仕女画风深受唐寅、陈洪绶、华新罗及费晓楼的影响,至四十年代敦煌之行后画风一改,上溯唐风。然而,作于1933年的本作《天女散花》却别有异趣。不同于其他同一时期以明、清娟秀纤弱风格的仕女作品,张大千借鉴了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王季迁收藏)中“开明童子”之形象(图1),绘制出体态更为丰满圆润、服装配饰更为复杂的唐、宋风格作品。本作之创作时间及构图皆与1933年张大千为其挚友谢玉岑绘制的同主题作品相同(图2),唯不同之处在于本作天女的五官更加柔和顺畅。根据当时著名文艺记者陆丹林于1936年的〈张大千画集序〉(收录于傅申著作《张大千的世界》)中提到了其于同年张大千画展中所见─“那张天女散花,可说是全部作品中最伟大最名贵的作品。他从前也画过两张,都给人出高价购藏,但是艺术是一天比一天精进,这一张是取法唐人的壁画,和以前的相比,笔路来得超脱……陆丹林于上海红树室。”由此推知在1936年以前,出于张大千笔下具此构图风格者,应至少有三幅,而本作应为其中之一。
本作同时也显现出张大千最迟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便开始试图转变其人物画风格,走向唐、宋风格的尝试。1932年,张大千兄弟入住苏州网师园,分住于前后院的为当时创立“敦煌经籍辑存会”的叶恭绰。叶氏十分赏识大千的人物画风格,更曾力劝大千专攻人物画,学习元代以前之风格以改明、清之气,达振兴人物画之举。大千曾于《叶遐庵先生书画集》序言中说过“ 西去流沙,寝馈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几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故叶氏之语对于张大千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创作风格改变之尝试应有推波助澜之作用。
本作天女之面部妆容承袭唐宋以来的三白法,将额头、鼻子和下巴妆粉擦白,配以红润的脸颊及嘴唇陪衬,使脸孔线条分明。值得一提的,张大千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间便时常以其妻子、恋人作为仕女画写生对象,而本作中的天女面部神韵与张大千二夫人黄凝素神似,令人玩味。
图一:北宋 武宗元《朝元先仗图》(局部)
图二:张大千《天女散花》1933年作(癸酉年写赠玉岑居士)
拍品编号1267
张大千 (1899-1983)
《君子慕竹》
设色纸本 镜框
110 x 37 cm.
1938年作
估价:港元 600,000 - 800,000
拍品编号1268
张大千 (1899-1983)
《仿唐寅沧浪歌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36.5 x 67 cm.
估价:港元 800,000 - 1,200,000
拍品编号1269
张大千 (1899-1983)
《仿张僧繇没骨山水》
设色纸本 立轴
135.5 x 56.7 cm.
估价:港元 800,000 - 1,000,000
拍卖时间
11月25日
中国当代水墨
中国古代书画
11月26日
中国近现代画
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