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 2009-05-26 14:51:4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于欧 点击:
张琪凯60年代末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即远赴欧洲求学,此后长达十一年的时间他一直居住和工作于意大利。在这期间,张琪凯凭借充满独特个性魅力的艺术作品逐渐跻身于国际知名艺术家的行列。张琪凯吸收了自杜尚以来的西方艺术精髓,以多变的形式不断书写着他对当代艺术乃至生命信仰问题的新


艺术家张琪凯先生和对画空间艺术总监Amy女士

 
 

99记者:今天很荣幸能请到艺术家张琪凯先生和对画空间艺术总监Amy女士做客99艺术网,张先生好,Amy女士好!你们现在是一种怎样的合作关系?合作多长时间了?相处的如何?

Amy:画廊和艺术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合作从去年画廊开幕展到今天的个展,一直相处很愉快。

99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教育背景吗?

张琪凯:我是92年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93年去意大利留学,在米兰的“博雷拉”国立艺术学院学习艺术,99年在英国学习了4个月的公共艺术,2001年在米兰设计学院完成多媒体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

99记者:您科班学的是油画,后来搞装置艺术了,这个转变是否与您的海外留学有直接关系?

张琪凯:装置我在出国前就关注过,记得在80年代末,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出现,出国后接触到的、看到的就更多了,国际上的艺术大展里,装置早已经就是很普遍的艺术形式了。因此,那样的艺术环境对我的创作语言肯定有些影响。

99记者:那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您的创作影响大一些,还是西方的活力对您的创作影响更大一些呢?

张琪凯:两方面的影响都有,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会受到他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域人文的影响,尤其是艺术创作,更是基于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发展的,像我们文革期间出生的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这几十年发生的所有巨变,到欧洲后,又切身体验到了西方文化、经济以及世界观与中国之间的差异,这种反差与比较在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会得到相对应的表现。

99记者:在海外求学期间,您的生活是怎样的?轻松、自由、艰苦、辛酸还是疲惫?

张琪凯: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做艺术的本身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无论在哪里,它一定是一个艰辛的长途旅行,但如果你是真正的热爱它,对你来说,它就不是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带给你无尽的快乐。

99记者:那么Amy女士,在您眼里张先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Amy:他是一位很睿智的艺术家。

99记者:您在选择合作艺术家的时候,标准是什么?

Amy:作品和艺术家的为人。作品肯定是第一位的,好的作品最重要。但是我相对也比较看重艺术家的为人,我相信一个人品好的艺术家,作品也会是比较优秀的,艺术生命也会更加持久。

99记者:在与您合作的艺术家中,像张琪凯先生这样有海外深造经历的艺术家多吗?

Amy:我们画廊一直致力于东西方艺术的对话和交流,所以合作的艺术家中有海外经历的会比较多,以后还有许多外国艺术家。

99记者:那么您认为有海外深造经历的艺术家在创作上是否存在优势呢,或说是否更容易取得丰厚成就?

Amy:海外经历多少对作品有影响吧,是否容易取得成就还是看艺术家个人的情况。

99记者:《镜中镜》是张先生归国后的首次个展,怎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办展?当时有什么压力没有?

张琪凯:其实当时决定做这个展览时,还没有爆发金融危机,再者说了,是母亲,无论何时何地,总要孕育儿女,艺术家也一样,他的创作是源于内心的冲动,做展览,从某种角度说,是把这种冲动的结果借助一个平台公之于众,至于外界状况如何,应该与艺术家关系不大。当然,如果你是从商业的角度来问,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Amy: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很信任张琪凯,我们相信他作品的价值。现在,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选择很正确。

99记者:我看到您有件作品叫“平衡仪”, 一边是耶稣,一边是观音,这件作品灵感来自哪里?它具体有什么内在含义?

张琪凯:灵感来自于我身处东西方两地之间的差异与比较。两个元素置于平衡板的两端,处于平衡状态,并无孰轻孰重,孰高孰低之分,但人为的触碰与干预,会使之失去平衡,我想,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件作品吧。

99记者:您会将装置艺术创作坚持到底,还是将会推出自己的另一种艺术语言?

张琪凯:顺其自然吧。
 

 

【编辑:于欧】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