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当代艺术已能自产自销
相当长一段时间,当代艺术的市场和标杆都在西方,在国内藏家还未大范围建仓购买之际,亚洲其他地区的买家已经迎头赶上。从2007年开始,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就瞄准了这个趋势。今年4月,受邀参加的画廊里中国内地的比例占18%左右,但是亚洲的画廊要占70%。“因为我们觉得现在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买家以及作品提高速度非常快,而且亚洲内部流动性也相当强。所以,明年我们在选择参展画廊时仍会保持这一邀请比例。” 4月,苏富比春拍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74%的拍品成功拍出,57%的价格高出了原来的估价,其中3件作品打破了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苏富比公告透露,20件最昂贵的作品中有19件被亚洲买家买走。尤洋表示,亚洲藏家和收藏机构已是亚洲当代艺术的最大消费者。
“从国内的情况看,很多买家逐步从投机开始转变,把艺术品放在家里欣赏渐渐代替了单纯投资。”但尤洋发现,很多真正把艺术品用来消费的阶层,往往是CBD的白领,但是他们的购买力相当有限,可能只能承受20万元以下的价格。
金融危机与中国画廊无关?
“我们掌握几个艺术家和部分话语权就够了,金融危机大市场、大环境跟我们没关系。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打击非常残酷,但对中国画廊来讲,我们只要不做F4之类的作品,不压很多东西,不以现金买进的话影响其实不大。”危机中善于选择就能够置身事外,据王春燕介绍,他们代理的艺术家反而出现未降反升的趋势,如作品在苏富比春拍中拍卖出341万港元的隋建国,也是其合作的艺术家。是否具有独特性创作的方法和观念,是画廊选择艺术家时的关键所在。
“在金融危机前,我们的客户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比例可能是二八结构,国内占两成,老外占八成;现在变成了四六的比例,再过一段时间中国将是强势,国外可能会少一点。”王春燕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来客户比例缓慢的调整加速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当代拍卖指数的曲线呈现非常明显的上扬趋势。国内收藏阶层在逐步出现,精英级商业成功人士数量巨大,给画廊提供了非常好的可开发资源”。
通胀可能加速艺术品成交
6月26日,北京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拍出史上最贵的中国画,创纪录%20成最贵国画" target=_blank>八大山人名作《仿倪云林山水》最后以8400万元总价成交。这个价格连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都感到意外,艺术品拍卖又一次跌破投资分析人士的眼镜。董国强认为,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是这次春拍最大的亮点,但卖得上价的都是精品。这说明了买家的信心已经恢复,甚至对艺术品市场的热情更加高涨。加上对未来出现通货膨胀的担心,购买艺术品就成为保值、增值的主要手段。但他同时也表示,市场真正回暖还要经过长期观察,得看今年秋拍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