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合影篇 2009-07-03 16:37:3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夏彦国 点击:
市场跟创作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当下变得尤其赤裸,这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艺术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潜力。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是符号的拼贴,总之这一切都冠以“艺术”的名义,在“中国印象”的背景下进行漫无目的的阐释。

  杨千的另一件新的跨媒介作品《落目》是为“铸造艺术馆”在北京的开幕展《中国幻想》所做。这个作品延续了他的经典紫光灯媒介,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双重光线观看方式了,而是将紫光灯和黑暗结合在一起,恰好使得作品更显得神秘。综合材料制作的装置作品《落目》由三部分组成。悬在空中的是一个半米长的老式水龙头;地面上是一个水池(长280cm,宽190cm),水池中有很多泡沫,泡沫中闪烁投影机投射出的一双双眼睛;通电后,从水龙头中喷涌出污水,污水将上下两端联系起来。超乎寻常的水龙头和直流而下的污水,其色泽犹如我们生活中含有三氯氢氨的牛奶一样,跟水池中闪烁着无奈表情的眼睛形成鲜明的对比。黑暗的背景加上有限的紫光灯光线,从视觉上使得观众以为水龙头是神奇地“悬浮”于空中,水源被切断,物质的和精神的在这里都失去了源泉。表面看来是艺术家通过对环境污染抑或精神污染的双重关注,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实杨千在隐喻我们这个社会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对人精神的束缚,老式的水龙头代表旧时的传统,污水是旧的制度和传统的具体呈现,而那水池中一双双“眼睛”象征着对美好精神追求的渴望。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机械设备将池中的污水抽到水龙头中,然后在喷流出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此,杨千通过这件作品给观众提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思想上的“污水源”,这是值得思考的,在此艺术家并没有给出答案。

 

  在这两件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杨千是站在一种弱势群体的立场对社会文化现实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尖锐的剖析。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在很多事情是属于被迫接受的。从物质到文化,我们的生活都经受着“污染”,长此以往未来是个什么概念,杨千的这两件作品启发着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污染源”进行思考。

 

  杨千的创作历程让我们看到,他在创作语言上是一个不喜欢重复,喜欢打破既定思维模式的艺术家,将艺术创作回归到一种自由状态;在创作观念上是一个关注现实,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提出社会问题的艺术家。在当下这个艺术市场先行的大环境下,相对于很多当代艺术家被市场淹没脑袋来说,能怀着自由、纯洁、执着且有人文关怀心态进行艺术创作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观看杨千的装置作品,似乎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脉搏在跳动,充斥在身边的“垃圾文化”只有引起大众的思考才会有历史的进步。这些隐喻着双重含义的装置作品,似乎是杨千“双重绘画”语言上的一种抽象延伸,也是杨千对自己创作观念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这也许是杨千的作品能给中国当代艺术留下的两点启示,也是吸引观众对他作品高度关注的深刻所在。

 

  写于2008.12.5 望京

 

【编辑:于欧】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