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现场 2009-07-08 11:34:50 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
2008年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被业内多方人士判断为市场疯狂激进以后阶段性拐折的一年,虽然底层产业投资乐观冒进的势头并没有丝毫的减缓,批评界也有人发出了利益共谋、市场做局的论调,不论是否矫枉过正,但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现象层面的变化已不足为道,背后引出更多的问题值得深切关注。

  中国“画廊家”对“策展人”的终结

 

  众所周知,随着85后前卫艺术运动的兴起,90年代中国艺术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独立策展人风潮。根据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学术判断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但策展身份又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一度成为许多走在最前沿的艺术家、批评家积极转身的崭新角色和追求。但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经得住环境的考验,尤其到今天为止,很难说中国有独立策展人这个职业生存的土壤。在中国主流官方艺术机构和场馆依旧在体制内一个很底层面的操作系统里半封闭运转的时候,这个逐渐稀释的人群已经在边缘状态坚持的太久。

 

  中国内地画廊业和私人艺术机构的骤然兴起,更打破了在个人身份上不同于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体制性策展人,更不同于通过组织商业性艺术展览赢利的画廊主或经纪人的策展人操守,利益对接,行情看涨,投怀入抱,商业和专业的共同作用,构成中国画廊业蹒跚起步,但从此,“画廊家”和“策展人”已经难分轩轾,形成中国当代艺术上升期一级市场一道独具的风景。

 

  呼唤建构性的学术话语环境

 

  在现在这个语境里说“学术”,实际上是我最不愿提及的两个字,因为打这个幌子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我觉得目下的“学术界”有一种病态的行为模式:坐台的时候当妓女,攻讦的时候做泼妇!我们的学术害上了致命的软骨症,直不起腰,迈不开步。批评家们一边打着口水战,一边端着权衡利弊的秤盘,捎带着前二十年以来发端的支离、残缺而拿来主义的理论系统,进行着现实的工算。谁在切切实实关注我们今天正在发生的艺术?

 

  商业化并非洪水猛兽,也并非现实折衷的托词,少一些清谈,少一些攻击漫骂,放眼关注些现实状况,埋头研究点实际问题。“真正的尊敬,既不属于那些批评别人头头是道的人,也不是属于给强人指出过错、指点别人哪里做的不好的人。真正的尊敬,是属于那些勇于亲身投入竞技场中,脸上沾满了尘土、汗水和鲜血的奋斗者们。”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