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 2009-07-12 11:42: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
2007年,吕楠历时15年拍摄的“史诗”巨作三部曲在北京宋庄美术馆首度问世;2008年这部巨作又在广东美术馆全面展出。如今,他的最新摄影作品《缅北监狱》浮出水面。7月11日,该作在北京798映艺术中心展出,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影像再次感动世人。虽然题材不同,但《缅北监狱》与他的

 

 

 

 

  

  每天繁重而快节奏的工作,紧张而无规律的生活,物质时代所导致的欲念横生,让我们失去了“感情”,失去了“关爱”。除了自己,除了金钱,我们还会关照谁呢?还有什么能让人类本能的“爱”油然而生呢?吕楠的作品让我们回复了“爱”的本能,让我们再次拥有了关爱他人、感恩世界的胸境。

 

  摄影需要整体性

 

  1989年,吕楠离开了他忍受了5年却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工作。拿起相机,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摄影长征。他何时开始学习摄影?为何偏偏钟爱摄影?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拍了,而且实实在在地一拍就是十几年,不间断,不停歇。

 

  “艺术家的艺术要一直走下去,就要解决问题:或走前人没走完,或走前人不敢走,又或走前人没走好的路。这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吕楠说:“艺术必须是一个整体,没有形成整体的艺术就是散的,是失控的。”这是吕楠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摄影史要解决的问题。

 

  之后,吕楠的镜头选择了精神病人。“实际上,我在定立选题‘精神病人’之前也有过成百上千的选题。不过,最后的选择只考虑两个问题:是否能解决问题和是否感兴趣。刚开始也只是一种茫然的选择,只知道去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做完之后,我已知道后面我要拍什么。从精神病人,到‘在路上’,再到‘四季’,三者是关联的。”

 

  深刻才能持久

 

  摄影师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间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摄影师总要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吕楠追求的是摄影的深刻。他说:“我是要关心人们根本、持久和本质的东西。照片传达出来的都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总是偶然的、表象的,我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

 

  1989年到1990年,吕楠跨越十多个省市拍摄了他“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拍摄精神病人的摄影家并不少,玛丽·艾莲·马克也拍摄过同类作品,然而吕楠镜头下的精神病人却别具意义。从医院到家庭再到流浪中的精神病人,他们不再是被社会所妖魔化了的异类和恐怖者,而是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亲情和爱恋的正常“人”。吕楠用他的方式拍摄了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大全,一个结实的整体。他用镜头记忆下的活生生的感人影像唤醒了人类被遮蔽的心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