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在香港 黄永玉速写大小明星 2009-12-23 10:03:47 来源:北京晚报 点击:
著名画家黄永玉总是不断带来惊奇。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六十年前,黄永玉曾是香港电影界的一名活跃分子。

 

 

1948年黄永玉在香港大学

 

  兴堂也渐觉孩子非管束不可,可是又没有好的办法。那天张叔叔来和他们商讨,被一群孩子听到,深受感动。后大明改入好学校,渐改前非。返家又教育弟妹,帮助母亲理家,或做有益游戏。张叔叔在旁指导,顿时把嘈杂的家,理得井井有条。

 

  爸爸的生辰,孩子们把省下来的糖果费,买了一支笔,作为寿礼。他们歌唱着为父母祝福,为自己的前程鼓励。

 

  当年的电影剧本已无从寻找,好在黄永玉本人当年曾亲自写过一篇电影小说《儿女经》,发表在《长城画报》此期专号上,这也是目前所见黄永玉最早的小说创作。

 

  《儿女经》被认为是一部喜剧杰作。不过,由香港电影资料馆编撰的《香港电影大全》,对《儿女经》也有如下评点:五十年代香港所谓“左派”阵营的电影,都有着一套严格的创作主导思想,概言之,就是“主题先行论”。《儿女经》要探讨的,是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

 

  故事说在报馆工作的颜兴堂(苏秦),生有七个孩子,整天要为生活奔波,晚上还要写稿来帮补家计。妻子(龚秋霞)单是家务便应接不暇。七个儿女都有缺点:长女大明(石慧)念的是私校,染上了贪玩虚荣的毛病;次子二毛喜拆修机械,三毛好吃零食,四牛野蛮好斗,五弟虎儿(黎小田)与六弟龙儿终日嬉戏,爱把墙壁涂得花斑,最小的女婴客满则整天啼哭。

 

  影片难得的地方是充满趣味性极强的生活细节(如五、六弟用铅笔刨刨筷子),七个孩子的戏安排得流畅生动,丰茂的枝叶衬托着鲜明的主线(大明渴望要买一辆脚踏车)。美中不足的是结尾流于教条化,张叔叔(平凡)的“导师”和“救星”身份简化了整个问题,完全掉进“主题先行论”的窠臼。

 

  此外影片也未能摆脱某种原始的反富人情绪。当然贫与富有其生活上的矛盾,影片亦不乏敏锐的笔触,但在下半部带出唾弃资产阶级生活的讯息时,也不免同时否定了弹琴跳舞等活动及年轻人自发的思想感情。正因如此,影片结构所标榜的健康生活方式,其实是十分褊狭的。

 

  《儿女经》于1953年新年在香港隆重公映,随后,又在东南亚各地上映。时间上仿佛是一个巧合,就在公映之际,黄永玉一家离开香港,前来北京,未来的新生活从此开始。

 

【编辑:虹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