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尝试 2010-01-05 13:22:06 来源:《画廊》 崔凯旋 黄文亚 点击:
从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住进了圆明园,也就开始了迁徙的历史。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们曾被粗暴地驱逐,2005年,当同类事件在索家村艺术家工作室重演时,我们似乎看不到历史的一点进步……

  酒厂艺术园的艺术家来源比较丰富,主要有艺术院校的教师,如最早一批的有徐冰、谭平、秦璞、马刚、肖勇、尚扬、孙景波、武明中等,社会上的知名艺术家有张晓刚、马六明、曾浩、任思鸿、南溪、翁奋、于云天等;早期入驻的湖南籍艺术家比较多,如张方白、李路明、段江华、吴德斌等;酒厂的青年艺术家主要有他们组合(杨晓刚、赖盛)、陈可、黄莺、薛君、薛涛、何迟、梁彬彬、伊慧、杨韬等;海归艺术家主要有兰一、李新建、金日龙、黄锦等。因受金融危机、租金价格、物业管理、艺术家个人原因等影响,酒厂艺术园的艺术家流动性很大。园内除了云集了国内优秀艺术家外,一些国际重量级的艺术机构的入驻也给酒厂艺术园带来了更多的知名度,先后有国际著名画廊“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表画廊”等入驻园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成为了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元素。

 

  2008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了寒流,酒厂艺术园作为当代艺术生态的一支也不能免遭其影响。在此困难的形势下,园区很快调整了战略,确定了由2008年前单纯的画廊、艺术机构、艺术家为主的园区结构向以创意设计倾斜的结构调整策略,确保园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朱超英表示,由于当代艺术在我国兴起周期短,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广大的受众平台。经历全球金融风暴,以当代艺术为主的园区当然难以独善其身,而艺术设计,它的受众是千家万户,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源头。园区从最初创意文化嫁接老厂产品,到从当代艺术与创意设计的转型,每一步都凝聚着一个企业为保证未来的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很幸运,酒厂艺术园不在拆迁之列,又正赶上了其他艺术区的拆迁之风,目前算是维持了艺术园区的正常运转。

 

  环铁艺术区

 

  最近,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听到,艺术家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朝阳区艺术区将被拆迁的事情。但同时你也还会听到这种说法就是“环铁艺术区是不会被拆迁的安全岛”,它真的不会被拆吗?它真的会让艺术家们安顿下来吗?对此种说法,我们在北京环铁国际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保东先生那里得到了证实。

 

  环铁国际艺术园区坐落在798艺术区东五环外的环形铁道内。据崔保东先生介绍,这个园区原本是将台乡的一个牛场,最初的想法是想用来做仓储物流,刚开始盖了一些房子。但是当时正好赶上索家村拆迁,由于这个园区离798艺术区比较近,崔先生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来到这里发现这些房子很好,应该用来做工作室。并且经过调查,崔先生也了解到,文化创意产业也确实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于是便逐渐有了建立艺术园区的想法,开始有计划性地对整个园区进行了规划。有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画廊,2010年6月份开始的2期工程还会引入一些酒店、餐饮等配套的服务机构。从2006年初创建到现在已经开发的面积有75000平米。现在入驻的机构有KU艺术中心、宏艺术中心、俄罗斯油画素描陈列馆、朗朗艺术中心、艺8空间等近10家。环铁一带是属于铁道部的地,性质是政府企业改制,甚至企业里面的部分职工还继续留在这里就业,而且这块地是在环形铁道里面,用作商业开发不太适合,因此拆迁是不太可能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