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009年度今日美术馆展览二 2010-01-05 13:22:06 来源:《画廊》 崔凯旋 黄文亚 点击:
从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住进了圆明园,也就开始了迁徙的历史。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们曾被粗暴地驱逐,2005年,当同类事件在索家村艺术家工作室重演时,我们似乎看不到历史的一点进步……

  还好草场地没有这么荣幸受到过权利欲望的眷顾,草场地的低调和画廊的独立品质反而保护了它,目前还没有发生哪个艺术机构、艺术家工作室被强制拆迁的事情。在草场地经规划好的艺术家工作室很少,大部分艺术家都是租住在民居或者是废弃的办公楼里,他们将租住的地方重新装修改造为自己可用的工作室。据初步了解,草场地艺术区的艺术家有30多位,年龄层次以中年为主,主要是社会上一些有知名度和影响的成功艺术家如艾未未、曾梵志、何云昌、王庆松、王兴伟、邵译农、李松松、舒勇等,因为草场地工作室的设计和建造都很专业,租金都在每平米1元到两元之间,相对于其他艺术区来说算比较贵了。年轻艺术家很少,一般都散租在老工厂和居民楼里,如里非雪、马永峰、吴承典、季怀等。没有了这些外来的干扰,草场地可以默默地把自己发展得更加纯粹,这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区,只有对艺术真正感兴趣的人才会慕名前来。

 

  798的租金跟它的名气一样短时期内增长得飞快,很多艺术机构从2004年以后陆续入驻草场地,原因也跟此不无关系。站台中国是比较早入驻草场地艺术东区的画廊,据其主持人孙宁介绍,当初2004年8月遇到草场地这个空间时,草场也只有艺术文件仓库、麦勒等两三家画廊,而到目前,短短5年内却已经入驻了大大小小20多家艺术机构,并且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实力和学术品质,如香格纳画廊、秀瓷画廊、空白空间、前波画廊、泰康空间等等。也有几家是从798和城里面搬迁过来的画廊。原因很简单:一是别的艺术区租金比较高,很难接受;二是看好草场地未来发展趋势,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质量比较高的艺术区。经济危机的到来,使本来人就不多的草场地跟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萧索的迹象,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展览少了,有的即使做了展览却连请柬都不印,也不做宣传,估计是为了节省开销。韩国的现代画廊和PKM画廊也因经济状况搬回了本国。但大部分的画廊还能坚持得住,还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走自己的路。

 

  由于草场地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著名艺术机构,草场地村委会的领导也想把这个地方变成文化产业区,朝阳区政府开始投入一些资金对艺术区的环境进行建设,在村外面我们可以看到“草场地文化产业区”的牌子和标语 。这些行为对于草场地建立自身的文化形象非常重要,但是租金也随即涨了起来。先来者由于签订了长期合同,有所保障,租金相对稳定,但是后来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些艺术家虽然没有租用专门的工作室,但是房租的价格也是可观的,有的艺术家虽用较便宜的价格租了废弃的办公楼里面的空间,但是却经常停水断电,并且因为业主跟村委会合同不清楚,跟艺术家们也只签短期合同。看来,“名气”带来的并非都是好运。

 

  因为崔各庄乡涉及在朝阳区城乡一体化和土地储备的拆迁范围内,草场地村究竟会不会保留,设计别致的国际艺术机构会不会被拆掉,仍在大家的种种猜测之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大多数表现得很乐观,“20多家艺术机构,这么好的建筑,怎么会被拆呢?”“政府也许会反而要保护这里,充分利用已经自发形成的艺术区来发展文化产业”。事实情况表明,这些乐观的看法有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因为草场地村周边就是五环桥和至内蒙的铁路,所有楼盘都会限高为三层,若要拆迁和重建开发的成本会非常高,这会为草场地艺术区的长久幸存带来机会。

 

  草场地艺术区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没有特定的边界和框框把自己束缚起来,它的松散使它更加自由和灵活,这是一种没有束缚的凝聚力,它保证着艺术的品质和纯粹。不知草场地,这个曾是王公贵族驰马狩猎的地方,它的浪漫还能持续多久?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