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尝试 2010-01-06 15:33:5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点击:
金融危机让艺术品拍卖市场昔日荣光暗淡,拍品的起拍价大幅调低,流拍消息在业内广泛散布。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也经历着外界很难想象的痛楚。

  “懂中国”日益成为通行证

 

  今年2月,佳士得将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强行”拍卖,让国人大失所望。与佳士得相较,苏富比或许更“懂中国”,2007年让马首铜像回归中国,赢得不少赞誉。而外界或许并不知道,程寿康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07年年中,苏富比收到客户委托并决定对圆明园的12生肖兽首之一的马首铜像进行拍卖。程寿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必须要想,‘我的天哪,我真的要把这样珍贵的一个文物出售吗?’。”

 

  回忆起那段往事,程寿康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给中国文化部的一些官员打电话,我必须要知道中国政府不会反对我们拍卖马首铜像的举动。他们首肯了。”然后,仅仅两天之后,相关官员就打电话给程寿康表示,最好私下出售,不要公开拍卖,不要伤害民族感情。

 

  当时,客户曾要求苏富比对马首铜像进行公开拍卖,以期获得更高的价格。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程寿康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买家。

 

  考虑到各种因素,“我找到了我的一位老朋友,澳门赌王何鸿燊,他同意用6910万港元买下这只马首铜像并最终捐给祖国。让这个原本曲折的故事有了大团圆的结局,”程寿康认为,“相比佳士得在今年由于拍卖圆明园兽首而陷入的重重困境,苏富比是加分的,苏富比是‘懂中国’的。”

 

  这些年来,“懂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拓展亚洲市场的必修课,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也影响着类似于苏富比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公司。程寿康告诉记者一个例子,足见这种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他说:“四年之前,如果应聘者毕业于哈佛或牛津,长得挺好的,我就要他了,而根本不在意这个人是否会说中文。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筛选简历的时候,即使一个候选人毕业于全球最顶尖的大学,如果他不会说中文,也看不懂中文,不会说普通话,我非常不愿意招他。因为我们现在30%的业务是来源于中国的,我们不会去招一个无法与中国客户建立很好关系的员工。”

 


【编辑:海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