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迈向深度的“艺术商谈”
除了“图像交往”,春沙还具有“艺术商谈”的社会功能。如果说,“图像交往”揭示了诸艺术主体之间一种共享的审美趣味与意义规范的产生机制,那么,“艺术商谈”则更进一步描述了诸艺术主体之间达成某种美学原则的过程与状态。
要形成有效的“艺术商谈”,诸艺术参与主体必须具有多重商谈意识。五届春沙的活动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商谈的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首先是真诚性。进入艺术商谈,艺术参与各方必须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对某种权威或教义的真诚,而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和艺术感觉的真诚。如果人云亦云,如果随波逐流,人们便无法真诚地交往,因而也无从达成艺术共识。这样,就要求艺术家具有相对纯净的艺术气质,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度测自身。”(荷尔德林语)事实上,商谈领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它为各方都提供了实现自己的条件与前景。
第二是敬畏感。每次艺术商谈都是商谈各方平等参与、共同游戏的结果。只要共享性的艺术规范得以确立,它便对人人都具有有效性。也许,这是一种神秘的经验,没有一方能够主宰或主导艺术商谈。任何一种艺术主张、审美观念、语言方式或形式准则都会被反复质疑与商榷。可以说,艺术商谈深刻体现了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是神奇的,它超越了单个个体意识;艺术更是神圣的,它凝聚所有“宛如溪涧眷恋江河”般朝向艺术的心灵。
第三是专业性。艺术商谈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当今时代,架上绘画日渐边缘化。人们进入艺术商谈领域,并不是漫无边际地信口开河。在春沙,艺术家贡献出了他们对绘画语言的深入钻研与独到领悟,在相互的审视与打量中发现探寻绘画的核心要素、确立自己的艺术倾向。与此同时,欣赏者从过去的审美经验、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艺术格局中来切入商谈。
除此之外,艺术商谈的有效性还与每一个参与者的想象力、创新意识、本土经验和艺术史修养等诸多因素相关。春沙的影响会蔓延得越来越广,惠及当代艺术更多领域。然而,要走向更为深度的“艺术商谈”,窃以为春沙各方,尤其是参展艺术家也许还需要在上述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从2004到2010,春沙一路走来,不断重构着当代艺术的场域、面貌与精神。这样的春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次艺术展览和沙龙雅集,而渐渐上升成为一种公共领域的传奇叙事。
彭 肜
2010年4月13日于成都锦江河畔
【相关新闻】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