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给艺术与商业起一个中国名字 2010-04-23 09:53:5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
4月17日下午,在上海美术馆陈逸飞回顾展开幕式现场,一位小女孩指着正赏画的余秋雨的侧影,兴奋地说道。此时,陈逸飞已经逝世整整五周年。

 

 

  开拓者与歧路

 

  而关于陈逸飞艺术的争议,伴随着其作品价格的高企,始终难下定论。数据显示,从1991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至1997年,陈逸飞的作品在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北京嘉德三大拍卖公司中的转手,13次跻身专场价格10强,10次拔得头筹。

 

  上海收藏家王薇,收藏了9幅陈逸飞的作品,那幅陈逸飞创作于纽约的音乐系列《二重奏》,挂在家中客厅已逾十年。“他的作品太唯美了,但我收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作品多,至于他后来去西藏归来画风改变后的,我就一幅没买过。”王薇介绍说。

 

  艺术史家吕澎则认为,在陈逸飞的所有作品中,只有创作于“文革”时期的《占领总统府》是可以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革命题材的创作在色彩上是“红光亮”,而陈逸飞在此作品中采用的灰色调及俯视构图,在当时的环境中不仅极具创新意识,而且承担着相当大的政治风险。

 

  而对于陈逸飞后期那些充溢着古典唯美与怀旧情调的仕女系列和水乡系列,吕澎认为,在艺术上全无讨论的必要。因为在技术上,“像”与“美”对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而言,是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在题材上,他画的是与中国当下社会毫无关联的事物,是一种人造的复古情调。

 

  “陈逸飞是个聪明的艺术家,知道市场的需要,但他艺术与现实无关。”这是陈逸飞生前大部分艺术家对陈逸飞作品的温和解读。也正如此,陈逸飞似乎像徘徊在中国艺术圈之外的人士,即使在国外名利双收。

 

  事实上,陈逸飞的创作,起步于文化禁锢的疯狂年代,但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近于执拗、桀骜不驯的独立倾向。据老一辈画家夏葆元回忆,当年“文革”时和陈逸飞去黄河边采风,他看到一个形象好的人就拉他绘画,结果领导因为“上海画家专画富农的儿子”而着实把陈逸飞批判了一通。

 

  “文革”后期,陈逸飞画了一幅《开路先锋》,不仅避开了“文革”期间所要求的“红光亮”和“高大全”形象,还富有个性语汇地在其中展现人物真实的表情,具有“史诗般的创作”。他在创作《占领总统府》时,被人批判“把解放军画得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影响解放军形象”。

 

  尽管陈逸飞生不逢时,但他总是左右逢源。在陈逸飞上世纪80年代去纽约后,他迅速在当地蹿红。不仅成为纽约最好的“油画修复师”,又在纽约哈默画廊的推动下,成为纽约炙手可热的艺术家。

 

  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自由选择创作题材,这是中国写实主义画家梦寐以求的。而严格的学员训练、细腻的写实画风,又恰恰是现代、后现代艺术浪潮下美国所失落的。陈逸飞在美国的成功,正是将两种文化的失落部分,完美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很短时间内,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美国华[0.24 -1.26%]盛顿科克伦博物馆馆长米歇尔·博特温尼写到,陈逸飞是为他的民族恢复与西方对话的第一位艺术家,已成为美国和中国交流可能性的重要象征。

 

  争议落幕

 

  或许正是习惯了人们对他艺术上的争议,当陈逸飞面对旁人非议时,他反而显得豁达。一度,还有人给陈逸飞冠以“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

 

  当艺术家和商人结合起来,这在当年看来是多么大俗的事情。如今,又有哪个艺术家不愿意跟商业搭界呢?只是陈逸飞走得太快,时代跟不上。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评价陈逸飞说,他把视觉艺术带到更广阔的空间里来引领出版业、时尚业、服装设计、电影和视觉媒体,把绘画带到更大的时尚圈里。他是运行成功的商业化的第一个画家。

 

  事实上,成名后的陈逸飞并未认定自己是一位画家,他说自己是一位“视觉艺术工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从纽约回到上海之后,他创办模特公司、开办服装品牌、视觉杂志,甚至亲自执导电影,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逸飞集团。不过,这一切却又显得那么脆弱。在五年前陈逸飞因胃出血倒在《理发师》的拍摄现场后,逸飞集团迅速崩塌。如今,那个庞大的产业链,竟没一件留存。

 

  “我哥哥从不避讳什么争议,比如说市场炒作,他也承认自己参与其中。他打破艺术这个界限,成为一个商人,甚至用画来养护企业,这都跟他一贯的思路延续下来。他还想走出家族企业的模式,尝试引入资本运作,但这需要时间。归根结底,还是他走得太早了。他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压力给家人分担。每个工作环节,他都太投入了。”陈逸鸣回忆。

 

  不过,在另一方面,陈逸飞的为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显得如商人那样唯利是图。艺术家陈丹青回忆说:“陈逸飞做事情都要做到他的极限,我记得他画《大提琴手》,光人物的一个眼睛就要画一天。画得非常投入,表面结构很厚。他就要做到西方博物馆里的那种绘画水准。”

 

  而音乐家谭盾也曾回忆陈逸飞早年在纽约带给他的帮助,“在纽约时,我想举办一场音乐会,可需要一笔钱,陈逸飞就跟我说,我把一幅画拿去拍卖。结果两个月后,他就拿着卖画的钱资助我办了音乐会。”谭盾说。

 

  仅开幕当天就有数千人涌入上海美术馆参观,这足以说明对这位逝去五年的艺术家,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性。陈逸飞,这个曾撼动西方的中国艺术家,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其他方面,他几乎达到一个高度。今天,终于有人说陈逸飞是中国时尚产业、视觉产业的开拓者。只不过,在看待陈逸飞时,很多人当时并没有显示出“前瞻性”的宽容。

 

【编辑:小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