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历史的艺术之争 库尔贝:叫板世博的艺术家 2010-05-24 14:32: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郭奕华 点击:
当时被拒绝的名单中有一位艺术家同样不服,于是他和库尔贝一起在世博会对面举办了展览,他就是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是马奈向文艺复兴借用的一个熟知的主题,构图的设计中运用了相互交错的拱形和三角形。

《奥南的葬礼》 库尔贝

 

  当下,上海世博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从第一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和艺术无法分开:无论是从展厅建筑设计到艺术作品展示,还是新艺术潮流对世博会的影响,都显现出艺术和世博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有许多妇孺皆知的艺术品,其第一次面世就在世博会上。为此,我们特开辟“聚焦世博”专题赏析,通过对一些重要艺术作品及艺术运动的介绍,为读者讲述它们与世博会的关系。

 

  世博会创办之初:艺术就是重要部分

 

《画室》 库尔贝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是为展示英国工业发展的伟大成果,向世人展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之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相比,它是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性博览会,最大不同就是开始邀请国外产品和艺术的加入。筹备时,英国阿尔伯特亲王就提到:“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共有财产。”由此看来,世博会创办之初,艺术就已经成为重要的部分。

 

  可是,艺术品展示和科技产品有很大区别,高低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于是,艺术品入展就衍生出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19世纪中叶及下半叶欧洲艺术发展状况的写照,也让我们看到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887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极大革新。艺术上,资产阶级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新需求不仅带来了一个全新时代所具有的全新艺术内容,更标志着一种全新艺术观念的产生。这是一种对于古典艺术的再次模仿和追捧,强调学习前人典范的“学院派”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至19世纪中叶,已俨然拥有巩固的艺术地位。官方沙龙中,展出的都是此类风格作品,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典范,而非“古典主义”作品则被无情地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

 

  19世纪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发展受到了多方限制:官方机构拒绝在沙龙展示这些艺术作品,当时艺术评论家也对其大肆讥讽。这种氛围下,非学院派艺术家的生存艰难不言而喻:他们只能选择向这些官方老学究低头,默默在小画室里进行个人创作而不为人知,或向社会公开宣言,向官方沙龙和策展人叫板。19世纪中叶,这些艺术家不再选择沉默,开始行动,而当时搞得轰轰烈烈的世博会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