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fair 来自艺博会的作品 2010-06-03 17:05: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毕加索等大师的5件总价约1亿美元的画作19日夜间至20日凌晨失窃的案件刚刚震惊世界,法国警方于当地时间22日再度发布信息:两名盗贼从一位老年收藏者位于法国南部的家中抢走了五件艺术品……

  盗窃动机

  利益派:

 

  用被盗艺术品做毒品交易担保或勒索保险公司

 

  虽然窃贼们盗窃艺术品的目的多种多样,但金钱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的艺术犯罪已经变为冷冰冰的交易。艺术犯罪为其他犯罪集团提供资助,也接受从毒品和军火买卖到恐怖组织等犯罪集团的资助。”研究者罗晓东指出。在很多时候,犯罪分子可以用被盗的艺术品作为硬通货,在与自己的同行进行毒品或者其他交易时作为担保。在另一些时候,窃贼们会在自认为合适的时候与承保这件艺术品的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开出通常是低于投保金额的赎回价码,获取可观的入账。

 

  记者出身的业余侦探乌尔里希・宝塞在对发生于1990年3月18日的美国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珍品被盗案――窃贼们在当天晚间偷走了13幅包括绘画大师维米尔、伦布兰特以及德加的名作,总价值高达5亿美元――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后就推测,这一窃案和美国波士顿犯罪组织“冬日山岗”帮的头目、爱尔兰裔美国人詹姆斯・巴格,以及爱尔兰共和军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窃案策划者的目的也许是获取大资金支持爱尔兰共和军,也可能是作为将来和警方谈判的筹码。

 

  求名派:

  简单大胆匪夷所思

 

  还有一些窃案只是新晋的窃贼或者团伙为了在道上成名立万而采取的一次“投名状”式的赌博。光天化日之下,一次简单高效的行动,一件世界知名、足以令平时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权贵们屈膝献媚的高等级战利品――有什么样的案子能够如此具有轰动效应和浪漫色彩,以及展现实力的效应?因此在很多艺术品案件中,犯罪分子手法之大胆简直匪夷所思。例如1997年,伦敦的一名窃贼施施然走进了豪华气派的勒菲维尔画廊,询问某件画作是否出自毕加索的手笔。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掏出一把散弹枪,摘下画跳上门口的一辆出租车逃之夭夭;1994年,从挪威的国家美术馆中盗走了蒙克另一个版本的《呐喊》的三名窃贼给馆长留下了一张明信片,画面上是三名正在肆意狂笑的男子,背后则是一行潦草的笔迹:“感谢可怜的保安系统”――他们成功盗走这件世界级名画的仅有工具,不过是一辆车、一架梯子和一把锤子;1998年在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三名窃贼在接近傍晚的时候进馆并在一个展厅的窗帘后面藏到闭馆,随后用手枪挟持了三名警卫,带走了两幅梵・高,一张塞尚,价值3400万美元。

 

  “激情”派:

  出于爱国或对政府的抗议

 

  还有些艺术犯罪宣称是出于爱国的激情或者是对艺术品的热爱。文斯・佩鲁贾在辩称自己为何要偷取蒙娜丽莎的画像时就说,他认为这幅画是达・芬奇的杰作,所以是意大利的遗产,应该放在意大利。此举让他成为了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并因此获得了相当轻的刑罚。而Kempton Bunton盗取戈雅的威灵顿公爵肖像则作为对电视机税收的抗议。

 

  “鼠”路:利用地下交易网络或伪造出处

 

  但是一些案例证明这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一个看不见的被窃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确在地下世界中存在着,虽然这个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交易涉及的都不过是那些没有那么出名或者尚未被公众和学界所知的新发现的艺术品,但一些最杰出和知名的作品也仍然可能被隐秘的买家买走。爱德华・多尔尼克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位隐身富豪家中的收藏室中,摆满了各种从窃贼手中买来的艺术品。对于这个钱多得花不完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将艺术品投资以换得更高的收益之类的想法从来没有进入过脑海。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安闲的午后走进收藏室,在这些艺术品的环抱中坐下来,静静地享受它们给自己带来的欢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