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笑话为什么那么好笑?”
行为艺术的第二次回归——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回顾展
许晟
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位来自巴尔干半岛的64岁女性,世界行为艺术先锋的引导者,于今年的3月14日至5月31日期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进行了自己的第一场大型回顾展“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
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挑战自身存在,以及作者与观者关系的界限。这次展览将用近50件作品,回顾她硕果累累的艺术生涯。展出形式包括互动声音,影像,装置,图片,个人行为,以及集体行为。阿布拉莫维奇会在整个展览超过700小时的过程中,进行自己最新的行为作品“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更加特别的是,专门挑选出的演员们,还将对她五件里程碑式的行为作品进行“再行为”(重现)。整个展览的主题之一,就是用不同的形式,探索保存,收藏,以及再现行为艺术作品的方式。对此,在展览前的采访中,阿布拉莫维奇说,虽然行为艺术是以特定时间为媒介的艺术,但她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让行为作品在艺术家死后也能够永远保存下去。
在观看“艺术家在场”这个作品之前,我们不妨先跟随策展人的安排,从五件被“重现”的作品入手,简单地梳理阿布拉莫维奇女士的艺术发展脉络。
第一件作品叫做“无法估量之物(Imponderabilia)”(1977/2010):两名全裸的艺术家,一男一女,面对面站在一个展厅的入口。观众必须从他们之间侧着身子才能勉强进入,于是就必须选择是面对“他”还是“她”。在这件作品中,两位艺术家是作为一个“共生”的生命体存在的。当观众“进入”他们共有的身体领域时,两人便会确立对另一个“自我”的真实感知。
与这一“自我”延伸相比,第二件作品“时间中的关系(Relation in Time)”(1977/2010)继续讨论了“自我”存在的时间性。两名艺术家把头发绑在一起,彼此相连——在影片“阿凡达”中,那美星人就是用这个办法与星球万物息息相通的。虽然两人处于不同的空间,但离大脑最近的头发连接在一起,就像是两颗大脑的神经直接联系起来一样,获得了对同一时间和同一“发生”的感知。但最终,头发必须解开,这一关系只是暂时的——对“自我”的远离也是暂时的。
而第三件作品“触点(Point of Contact)”(1980/2010),便压缩了时间的影响,并在作者与观者的关系上做了拓展:两名表演者面对面站立,伸出一根食指,并始终保持指尖几乎要相碰的态势。这一触点制造出某种气场,把两名艺术家禁闭在一种雌雄同体的共生关系中。同时,艺术家的姿势,又让人们保持着对某种戏剧性转变的期望——但这个作品,就像十多年后尼奥.劳赫的绘画一样,始终保持在某种戏剧性事件发生前的那一刻。于是,观众的期望便不断聚集,形成另一股能量。而两名艺术家,就在这两股水火不容的能量之间,感受外界力量的介入,以及“自我”界限的模糊。
这三件双人作品,最初都是由阿布拉莫维奇与她的传奇搭档,德国艺术家乌雷(Ulay)共同完成的。她与乌雷同一天出生,认识以后,他们在生活中建立了双胞胎一般的亲密关系,并把自己称为“双头身”的一部分。随后,他们产生了完全的信任,以及类似雌雄同体的共生关系,他们是对方的一部分,也是对方发现“自我”的一面镜子。于是,在作品中,他们通过接受另一个“自我”的进入,来感知“自我”的存在,并与“自我”拉开距离;最终,他们在作品中消除“自我”。
在70年代,当另一批行为艺术家,比如约翰.凯奇(John Cage)和乔尔奇(George)等人,在禅学和激浪艺术中寻找对“自我”的认知的时候;当小野洋子写下“藏起来,直到所有人忘了你”这诗一般的,“自我”的安魂曲的时候,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彼此的共生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从黄河上游开始沿长城行走;乌雷从长城另一头反方向行走,两人各自步行了两千多公里,在长城上相遇,然后告别。这段浪漫而神奇的,充满能量与吸引力的关系就此结束。阿布拉莫维奇说:“我们需要某种形式来结束……因为不论你做什么,最终都会真的很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