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可一世 疯狂的“YBAs 时代”已经过去? 2010-06-24 13:51:26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蔡宸亦 点击:
曾经不可一世的YBAs(YoungBritish Artists,年轻的英国艺术家)穷途末路了吗?在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有所举动前,媒体并不是头一回这么预言。去年末,万人迷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 在伦敦WallaceCollection

 

  6月初,群展“Newspeak :当代英国艺术”在萨奇美术馆开幕,这已经不是查尔斯·萨奇第一次使用这个“戏法”了。《卫报》以“YBAs 的讣文”为题评价道:展览标志着谎言的终结,大胆、古怪、疯狂、抽象的YBAs 统治当代艺术十多年,终于将止于一声叹息,人们对“艺术”一词需要一次“诚实的回归”。


  曾经不可一世的YBAs(YoungBritish Artists,年轻的英国艺术家)穷途末路了吗?在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有所举动前,媒体并不是头一回这么预言。去年末,万人迷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 在伦敦WallaceCollection 博物馆的展览“无爱可失:蓝色绘画”(No Love Lost,Blue Paintings)就被一群艺术评论家称为“当代艺术的转折点”—连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的艺术家都认输,回归画笔和帆布了,前方路途势必渺渺。


  回归的结果是可悲的。赫斯特浅尝辄止的25 幅油画虽然成就了Wallace史上最受欢迎的个展,三天就突破4000人次访问量,但得到的评论却是“无聊且业余得可怕”、“乱涂乱抹”、“悲剧”。赫斯特从来不乏争议,但要对这类字眼释怀却是两码事。赫斯特16 岁辍笔,技法上“形同一名4 岁孩童”,却自称作为画家可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相提并论。如果技术真的不重要,那么在这个“被虚无主义、网络化和消费主义渗透的世界”,大概我们真的遗失了一些基本现实。


“新神经现实主义”教父


  要引领艺术品味,找一些不知所云、若无其事却又火烧火燎的关键词,总是必要的。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艺术界的“教父”查尔斯·萨奇意外地捧红了一群“新神经现实主义”(New NeuroticRealism)艺术家,让YBAs 叱咤江湖十多年。


  这位前广告商最成功的“作品”,当属如今的艺术界“霸主”赫斯特,价值5000 万英镑的钻石头颅以及2004 年拍出650 万英镑的18 英尺长虎鲨标本,贵得让人心神不安,忐忑之间仿佛恍然大悟出“新神经现实主义”的含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