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收藏的当代艺术
导语:从2004年开始,像被金手指点中一般,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几乎从无到有的野蛮生长让很多人看得咂舌,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催生出了这块不断诞生奇迹的舞台。当一个个天价被争先恐后地创造出来之时,炒作、泡沫、洗牌、甚至崩盘的言论不绝于耳,当代艺术市场在人们的印象中,金钱游戏的意味早已大过于艺术品收藏这个最初的本质。
恰逢其时,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冲刷、清洗着每个角落,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经历了第一次真正严峻的考验。让很多猛烈向这个市场拍砖的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海啸中,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打了几个踉跄后,依旧站立住了。今年,既拍卖“小阳春”之后,秋拍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又开出了头彩,中国当代艺术板块触底反弹,逐渐走稳的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令人乐见的是,这一遭的“挤泡沫”终于冲散了市场中障眼的迷雾,当代艺术收藏的基本面渐次清晰起来。天王集团虽然集体腰斩,但重挫之后的屹然鼎立已然宣告了王者归来;最受争议的第二梯队几乎尽数缩略,二级市场显现了它的冷酷与决绝;而年轻梯队的迅速接棒,也证明了“收藏未来”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一直处于二级市场(拍卖)的眼球效应与一级市场(画廊)的潜流的双重生态之下。犹如股票市场一样的拍卖,无意中给人造成了艺术市场“无中生有”的假象与误解;而画廊的声音过于弱小隐性,使更多不得其门而入的潜在收藏家只能看到拍卖这个盘子里的艺术家,却与中国当下最为鲜活的艺术能量源隔着一段相当的距离。实际上,被人“大揭黑幕”的当代艺术拍卖每年的总量不过十几亿,完全就是一个“小本生意”,远承载不了那么多的内幕与做局,同时,还有一批在画廊系统中生长的艺术家,尚未在拍场上过度曝光,他们的明星光芒依旧很难辐射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经济危机为所有的市场分子上了生动的一课,最后留下的都是因喜爱而来的收藏家。苏富比上萨奇的“砸盘”行为与国内藏家的接手更加明确地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不论是艺术市场的内在支撑,还是慢慢走出西方语境的价值判断体系的建立,我们“自己的声音”都将开始占据主导。期待已久的本土藏家强势登场,他们以自己的判断标准、趣味取向重新制定着规则与趋势,当代艺术作为中国富有阶层身份与生活的标准配置,艺术影响生活的故事注定会被更多的人讲述。
中国的收藏家在迅速成长,新媒体与实验艺术已经不再与收藏绝缘,装置、摄影、Video、甚至方案,都与绘画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被平等地欣赏,更加尊重学术判断,脱离市场因素,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做真诚、感性的收藏使真正的收藏家有资格、有自信,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带入更加理性、成熟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