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基金:投资历史与艺术走向 2010-08-05 10:52:34 来源:《画廊》 作者:月峦 点击:
目前,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正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发展方式。基金会组织的发展,对转变原有的文化艺术管理和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艺术生产和管理模式。其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正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文化发展方式。基金会组织的发展,对转变原有的文化艺术管理和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艺术生产和管理模式。其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那么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艺术品的组合投资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

 

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秘书长 孟海东

 

作为投资理财产品的艺术基金,无论发展如何,其出现乃是一种必然。艺术品买家由散户向基金发展,无疑代表了一种更为专业和理性的方向。当然,这种基金的操盘者必须有相当高的专业素质。如何选择艺术品投资类别,如何选择艺术家和作品,在什么时间进行投资,这些都是对操盘者素质提出的考验。目前,我们的艺术收藏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进行系统收藏的藏家和机构,大量以逐利为目的的短期行为使市场缺乏理性。如果艺术基金的投资行为也局限在一种短期逐利行为之中,那么这将充满风险。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这个国家就会出现系统的收藏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对艺术收藏和投资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期待,而目前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去避免短期投资所带来的炒作行为,还市场以本来面目。在投资风险的规避上,我们认为进行不同类别艺术品的组合投资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

无论非盈利的基金会组织的发展,还是艺术理财产品的发展,都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也使艺术家获得创作资金有了新的平台。从长远看,我国文化艺术类基金会组织和艺术投资基金的发展如能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轨道,将改变艺术市场的总体格局。在未来,如果中国本土收藏借助基金会组织和艺术投资基金的发展形成本土的系统收藏,无疑将增加中国本土收藏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发言权,从而规避海外炒家投机行为对本土艺术市场发展和艺术家创作的干扰。

现实的情况是江湖味道过分浓郁

 

香港梁洁华艺术基金会主席 梁洁华博士

 

首先,要分清楚这些艺术基金会的本质和目标。目前国内或来自国外的艺术基金会,究竟是支持艺术发展与促进艺术交流活动的公益机构,还是某些具备一笔资金去购买艺术作品、以便日后在艺术市场上作交易的营商机构?它们的工作是牟利还是不牟利的?它们存在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现况颇为混乱,江湖味道过分地浓郁,前景可能没有多大改善。

中国当代艺术的“话事权”在谁的手上,在东方或在西方并不重要,最重要是这些“艺术基金会”在做些什么,将会做些什么?艺术基金会需要为促进艺术而运作,投资买卖艺术作品不是正业,艺术不能总是遇上披着羊皮的狼。

我认为艺术基金会的工作应该是为后人保留一些有意义及有价值(艺术上)的作品,同时促进现时喜爱艺术的人士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切的认识。把“投资”与“艺术”挂上钩,整个局面都乱套了,好的艺术与正常的艺术市场也开始出毛病。只要不过分地把艺术爱好转为或视为投资项目,什么风险都不用避。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先把自己的作品做好,有了好的作品才可以开展艺术旅途的第一步,好的艺术基金会也会自动找上门来。现时急功近利的情况异常严重,专注在市场运作的“艺术家”,还是少谈艺术吧。

首先要分清楚“基金经理人”是哪一类,是专注促进艺术发展的一类,或是腰缠万贯作艺术商品买卖的那一类,但两类人都应具备以下最基本素质:热爱艺术,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