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莫尔当代绘画大奖赛有何魔力,使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复制?此次的评委之一 Lewis Biggs回答说:“1991 年,我曾经担任了第 17 届约翰-莫尔当代绘画大奖赛的评委,只有当你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完全知道比赛过程的重要意义。约翰-莫尔绘画大奖赛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整个评选的过程都是匿名的。我们大部分的关于艺术的判别是基于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而并非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参赛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要价很高,或者在声望很高的博物馆做过展览,或者被众多藏家或经纪收藏,又或者被某位著名的批评家或“名人”称赞过,或者他的画被挂在某位政要的家里;还有最重要的是这个画家可能是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或者欠他人情的……所有这些因素,在大部分的艺术比赛中都会影响评委做出公正的评判。所以匿名评选就避免了这些因素,评委需要凭借他们的眼睛、见多识广的学识,以及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做出评判。所见即所得。
正是因为匿名评选的公正性才使得约翰-莫尔绘画大奖赛在那些希望‘闯入’艺术圈的画家当中非常受欢迎,比赛同样也受到公众的喜爱。比赛的推想就是让专家实事求是地评选艺术品,专家看到的就是公众看到的。每一个观众都能把他或她自己的评估艺术价值的能力直接与评委会的能力进行比较。
约翰-莫尔绘画大奖赛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能近距离地接触作品,‘所见即所得’。五位评委就意味着在既定的时间内,会有五种评价最佳作品的观点。(假设所选出的评委代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评委尊重彼此的观点,那就意味着最终的选择是多样化的,选出的作品代表着高于整体艺术水平的作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审美形式。
文化争论产生了文化的一致性。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差异比统一更为可取,所以有争议的展览往往是由质量较差的艺术作品组成的。为了进一步说名这一点,让我们把绘画想象为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那多没趣啊;如果有很多种水果供选择,那就有意思多了!但是为了鉴定水果的质量,没有人会把苹果与生梨相比较的,我们会拿苹果与苹果相互比较,生梨与生梨相比较。如果你只对苹果情有独钟,那么无论这生梨有多好,你都不会选择它。但是如果你喜欢各种各样的水果,并且抛弃那些质量差的水果,那么你就会拥有最好的生梨和最好的苹果(而不是只留下一大碗的苹果,好的坏的都在碗里)。约翰-莫尔绘画大奖赛的评选过程也是这样的,把相同类型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最终把各个类型中所有最好的作品挑选出来。倘若五个评委有五种不同的观点,那么你就得到了每一位评委眼中最好的绘画作品,之中没有二次鉴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