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绘画大奖赛”带来新动向 2012-06-29 14:18:3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点击:
约翰-莫尔(上海)新绘画大奖赛2012年评选结果日前揭晓,生活工作在重庆的年轻艺术家聂正杰获得大奖,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胡文龙、郑江、蒲英玮与张嫒邨等年轻艺术家,64件入围作品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览。

“新绘画大奖赛”带来新动向

“新绘画大奖赛”带来新动向

 

约翰-莫尔(上海)新绘画大奖赛2012年评选结果日前揭晓,生活工作在重庆的年轻艺术家聂正杰获得大奖,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胡文龙、郑江、蒲英玮与张嫒邨等年轻艺术家,64件入围作品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览。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大奖赛因其特殊的赛制和组织方式而迥然不同于中国官方的绘画大赛,将逐渐影响中国艺术市场。

 

始创于1957年的约翰·莫尔当代绘画大奖赛是英国最为知名的绘画比赛,大赛是由该项比赛的创始者约翰·莫尔先生(1896—1993)的姓名命名。大赛每两年在步行者画廊(Walker Art Gallery)举办并且成为利物浦双年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0年举办首届评奖活动的约翰·莫尔(上海)新绘画大奖赛也是一个两年一次的持续性的赛事,由英国约翰·莫尔新绘画基金会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利物浦双年展等多家艺术机构协办。上海大赛全部秉承世界著名的英国约翰·莫尔新绘画大赛的运作理念与机制,评委会由利物浦双年展主席路易斯·毕格斯(Lewis biggs)、艺术教育家马歇·肯戈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艺术家托尼·贝凡(Tony Bevan )等3位英方评委,与刘小东、丁乙等2位中方评委组成。大奖赛的赛制与中国内地众多官方大展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评委们只任一届;二是在评选中采用匿名评选的方法,隐去作者的身份让评委筛选。这些都使大奖赛避免了艺术圈江湖因素的影响,显得比较独立于客观。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上海大赛评选结果揭晓后,入围与获奖的作品被推介到2010年利物浦双年展和英国艺术家的得奖作品同时展出,获奖的艺术家还有机会赴英国考察并驻地创作。大赛协调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凌敏女士表示,2012年大赛将在2010年大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继续为中英当代艺术的交流开创的新模式,并为当代艺术学术的规范提供新的范式与文献,还将努力为获奖画家搭建销售的平台。

 

2012年的新变化还包括新设了中英约翰·莫尔绘画评论奖,将从中英两地参加评选的绘画评论文章中挑选出优秀的评论文章,以此来推动两地的绘画发展,同时也想促进两地的艺术评论事业的发展。奖励方式包括: 大奖获奖作者将获得参加利物浦双年展的机会;优秀奖获得者将获得1000英镑的奖励。主办方还宣布了评委会名单:委员会主席是独立策展人与评论家亨利·梅里克·胡格思(Henry Meyric Hughes)、艺术杂志编辑山姆·泽恩(Sam Thorne)、批评家与策展人马乔瑞·奥泽普-盖顿(Marjorie Allthorpe-Guyton)、策展人赖香伶、艺术家大卫·班克勒(David Batchelor)、上海《艺术世界》杂志主编龚彦与著名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高名潞。

 

记者在评奖结果揭晓仪式上采访了大奖获得者聂正杰。这位来自云南并在重庆生活10年的年轻人表示,他的作品描绘的是重庆街头巷尾卖甘蔗的,作品中人物的脸被略去,是因为那些底层人物各自的表情会影响作品的代表性,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蓝天,表明重庆也有这些底层人物的一片天。他还透露,作为职业学校里的美术老师,他平时主要画人物画,常常以底层人物为主人公。他从微博上看到大奖赛的信息。觉得中国很需这样的大奖赛,因为年轻人不仅需要这样的大奖来获得专业的认可和社会知名度,也因为大奖赛的奖励很有新意,奖品不是钱,而是展览和开阔眼界的机会,会改变他今后的创作。他还透露,他的作品很早就进入市场,而近年来的买家大多是八零后的年轻人,有白领,也有办公司的。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